香江时空 > 法治

求实创新铸就法治城市

时间:2016-05-09 10:58

来源:作者:点击:

url:?node=66689,id:0

法制日报记者莫小松法制日报通讯员袁国平

自“三五”普法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六五”普法期间,桂林市继续乘着东风破浪前进,秉承“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理念,结合旅游城市实际下大力气抓出了一大批工作亮点,成效显著,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和全国首批“法治城市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法律进景区”护航旅游胜地建设

结合旅游城市特点和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战略目标,桂林市在继续深化“法律六进”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开展“法律进景区(点)”活动,并作为“六五”普法一项重点工作来部署。

桂林市把诚信旅游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建立健全诚信旅游制度,完善诚信自律机制、惩戒机制和奖励机制,加强旅游经营、旅游管理的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行业自律入手,组织指导旅游从业主体签订诚信旅游公开承诺书,促进旅游从业主体做到尊重游客、规范服务、诚信服务,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

依托景区平台,桂林市推进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加大对景区管理人员、导游、商户及景区周边居民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和对游客的法治宣传力度,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人民调解组织进入景区,主动为景区、游客提供法律咨询,化解矛盾纠纷。

结合法治城市、法治县区创建活动,桂林市进一步强化旅游环境综合治理,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良好旅游秩序,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和旅游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法律进景区(点)”示范点17个,开展专题法治宣传活动135次,编印《桂林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法律法规选编》3万册,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25万份。

特色法治文化为城市再添名片

桂林不仅是国际旅游城市,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依托“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优势,2012年以来,作为全区法治创建活动示范城市,桂林十分注重在培育群众的法治信仰、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上下功夫。依据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法治文化建设。

借助城市景观改造、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升级契机,桂林市利用相关场地和设施,注入法治文化元素,先后建设了一大批法治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公园和景区等具有民族和本地文化特色的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同时,充分利用各级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文化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等场所,丰富法治文化内涵,逐步完善全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在群众生活场景中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依托民族文艺演出队伍,桂林市鼓励法律志愿者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增强普法教育渗透力。挖掘本土民间文艺,有针对性地创作和编排了一批民族法治文艺戏曲、小品等节目,深入群众当中巡回演出,推动全市法治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力地提高了公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了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据统计,“六五”普法期间,桂林市机关、农村、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集贸市场等场所,建立永久性法治宣传专栏(橱窗)30135个、永久性法治宣传标语32671条、法律图书角1290个,使广大干部群众天天抬头见“法”,受到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群众“掌上学法”成为“新常态”

创新普法载体,全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普法立体网络,是打破传统普法模式的有力尝试和探索。

“六五”普法期间,桂林市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在办好桂林普法网的基础上,在桂林电视台开办了《法治桂林》电视专栏,每周播出1期,目前已拍摄了150多期,制作了30集法治动漫,各单位联合拍摄了20多部微电影。

桂林市各级各部门充分运用法治桂林微信、微博、微报为全市干部群众和游客打造了一个覆盖面广、渗透力强、更为方便快捷的学法用法新平台,还利用手机app软件客户端普法,将群众最为常用、最为关心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社会普法关注的热点问题送到群众手中。

5年来,各类媒体共发布普法信息300多万条,5000多万人次接受信息,使群众“掌上学法”成为了“新常态”。

借助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契机,桂林市在全州县进行了“互联网+党群理事会”机制模式的尝试。通过视频会议功能,广播功能和法律法规触屏电脑查询功能,将普法宣传和政策宣传深入到最基层的村屯、小区,解决了一大批急需解决、带有普遍性或特例的民众诉求,成为桂林市未来农村普法依法治理的主要载体。

[责任编辑:yfs001]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