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时空 > 法治

光明日报:从法制到法治 让法治教育扎根中小学课堂

时间:2016-05-24 09:44

来源:作者:点击: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一直以来,青少年法治教育备受社会关注。前不久接连发生的几起青少年违法事件──广州中学生持刀将同学捅死,小学生被高年级学生用烟头烫烂双手,汶川抗震“小英雄”涉嫌诈骗……令人惋惜、揪心的同时,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遗憾。

  如何才能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法治教育又该怎样走进学生的心里?

  在校学生犯罪比例较高,六成不懂法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最新发布的《2013年度北京市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显示,2013年北京全市少年法庭共审理一审、二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1097件,判处未成年罪犯1053人。其中,在校学生占21.6%,仅次于农民身份的未成年罪犯。2013年,北京未成年罪犯“四高”特征依然明显。一是男性犯罪比例高;二是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比例高,92.5%的未成年罪犯处于16岁至18岁之间;三是低文化水平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较高;四是非京籍未成年人犯罪比例较高,占65.3%。

  前不久,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首份《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调查报告》,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该报告显示,青少年学生普遍形成了对基础法律知识的整体认知,但在掌握程度上存在结构上的不完整,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对某些部门法知识的掌握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以刑法为例,刑法知识的掌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较差,而在高中阶段则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良驯在参加由光明日报、教育部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创办的“教育沙龙”时指出,目前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缺乏基本的规则教育。“我们做过一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治理机制研究,共调查了2834名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人员、410名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751名专门学校学生和2385名普通中学学生,发现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未成年犯在回答自己犯罪原因时,选择‘不懂法律’的占65%,58.1%的未成年犯‘不知道是犯罪,也不知道会受到处罚’,64.7%的未成年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中小学法治教育待强化,配套较缺乏

  《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阶段,青少年学生运用法律的意愿反而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调查报告进一步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逐渐增多,受到社会影响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而当前社会中类似“中国式过马路”“走后门”等现象势必会对中小学生的法治观念产生影响,甚至使其规则意识逐渐变得淡薄。其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业与升学压力会逐渐增大,学校、家长乃至学生个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会逐渐降低,学生可能会基于升学压力而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而学校为保证升学率也会压缩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曾表示,目前中小学法治教育在设计教育形式、课程内容、责任分工、权利义务等相关内容方面的体制机制尚待强化。“同时,法治教育还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多元的教育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并没有从全局和长远利益看待中小学法治教育问题,在课程设置上,仅是将法治课程作为思想品德课程中的一部分,形成了‘政治思想教育下的法治教育’局面。课堂教学仍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主要形式,缺乏课堂外的法治教育实践,学生不体会法治生活、不参与法治建设,已经获得的法律知识、形成的法治信仰则很难维持。”

  他还指出,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也是问题。“专业师资不足,以德育和政治老师替代;教材建设滞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法治教育专门教材;法治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只能从其他教育经费中转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也认为,缺乏高质量的分年龄、分年级的法治教育教材是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瓶颈。“社会上也有一些类似教材,但是很多是法学学者写的,没有考虑学生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特点、可接受能力,在实践当中效果不是很好,科学性不够。”

  使学校成为法治教育的主战场

  实际上,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历年普法活动的重点。从1985年全国开展普法活动起,我国就着力于贯彻“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关于改革各级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小学阶段进行以“五讲四美”和“五爱”为中心的、包括法律常识在内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2002年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法律素质是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中学法治教育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2007年《中小学法治教育指导纲要》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提出具体目标,明确指出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未来,我们又该如何将法治教育扎根中小学课堂?

  在今年的两会上,各位代表委员也对法治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全书委员指出,培育法治信仰应从“小”处入手。“小”,即把普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学校对法治教育的主体责任和考核办法,加大法治进校园、进教材的力度,使学校成为法治教育的主战场;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法治教育规划,切实改变小学教大道理、大学教守规矩的本末倒置现状。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科协主席蒋庄德在陕西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材、师资配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件都要跟得上。“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首先要编好教材,必须寓教于乐。小学生的教材,一定要通过图画的方式,让他们一步一步建立起对法律的认识,从小就知道什么是法律的红线、是碰不得的。底线画好了,到中学和大学阶段,就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接触具体的法律。”

  “中小学法治教育不能简单说教灌输。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借助动画、网络、电视、读本等多种途径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法治教育只有结合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才能做到潜移默化、知行合一。”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在重庆代表团小组发言中恳切地建议,将现有的中小学政治课、品德与社会、健康课等与法制课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请法学和教育专家编撰教材,纳入全日制教学课时计划,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

  让法治阳光普照校园

  经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法治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与社会对法治的需求相比相对滞后,尤其是未能真正进入课堂教学主渠道,缺乏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的《中小学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丛书》试图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建设,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探索。

  中国法治教育进课堂已有一百余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中就有《公民须知》一册,可谓中国法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的肇始,后来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未能延续下来,导致中国法治教育长期未能深入有效实行。

  当下,校园内外的法治问题还比较突出。校园侵害案件以及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不少学生受社会恶习的影响,遇事用拳头说话、意气用事的现象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学习、教学秩序。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对侵害校园的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治安环境整治,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防卫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对法治教育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一般人理解建立法治社会就是建立一个公民守法的社会,只需向公民灌输法律知识,让公民遵守法律条文即可。但事实上,这只是法治社会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

  众所周知,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因此,真正全面的法治教育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权利,既包括道德教育、守法教育,也包括权利教育以及如何行使自己权利的教育,讲清依据《宪法》公民应该享有什么权利,应履行哪些义务。

  法治教育进课堂以后,当然需要增长学生的法治知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应试教育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还需要防止法治教育变成知识教育,即仅仅局限于增长法律知识。此套《法治教育丛书》引用了一些法律条文,设置了一些情景,引入了一些鲜活的案例,既有对学生遵守法律的要求,又引导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还涉及学生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如何寻求司法救助等。所以,实际教学当中一定要着眼于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锻炼学生的法治思维,以法治方式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法治教育最为迫切的需要是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密切结合起来。大量案例分析表明,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自我控制能力弱、头脑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贪图享受等。这些都与长期以来学生总是被动受管,自主管理能力未能得到发展,依赖性强等直接相关。在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制定规则,如何监督规则的实施,如何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利边界,如何与他人协商达成共识,如何进行共同治理,如何防范校园侵袭等一系列问题,唯有在生活实践中解决了这些问题,有了这些生活经历和体验,才能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能力与技巧。

  调查表明,在学校生活中,自主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社会就能更切实地遵纪守法,理性应对各种问题,远离犯罪;而在学校进行严格管理、封闭管理的孩子,进入社会时由于缺乏自主管理的经验、能力和技巧,违法犯罪的比率则会大大提高。自主管理能力较强的孩子把人际问题化解在校园内的相处过程中,自主管理能力较弱的孩子则可能把问题带到社会中。从建立法治社会角度看,无疑有必要增强校园内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学校法治教育当立足校园,服务法治社会建设,让法治阳光普照校园,更应将其作为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深入持久扎实地向前推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严谨与开放,严肃与活泼──《法治教育读本》编写后记

  法治教育读本的内容,一定要开放且贴近生活,同时结构要逻辑严密,严谨有序;主题严肃,但呈现形式应活泼。

  孩子的生活有多丰富,可以进入读本的主题就有多纷繁。在构建读本的整体框架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哪些主题进行呈现。遵循孩子的生活逻辑,满足孩子的生活需要,成为编写组选择主题的基本原则。一年级的新学生,入学后就会遇到国庆节,于是开篇第一课是欢快的对开页《五星红旗我爱你》;进入学校生活,需要树立基本的安全意识,于是有了《平平安安上学去》《安全密码心中记》;需要完成对集体规则的认识,对集体生活的适应,因此安排了《校园处处有规则》《集体活动守秩序》;需要感受初步的社会关系,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于是选择了《和小伙伴在一起》《尊敬父母长辈》《文明有礼小客人》。低年级读本的版面容量是有限的,但读本背后的话题是无穷的,以生活逻辑为线索,可以让读本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严谨。

  读本之中的每一课,都按照内容贴近生活、结构严谨有序的原则进行编写。每课都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孩子了解初步的行为规范,然后通过问题情境引导拓展讨论,最后再以“法律链接”的形式,帮助孩子提升法治意识。如《尊敬父母长辈》一课,先通过呈现孩子们熟悉的家庭生活情景,让孩子明白尊敬父母长辈的一般要求,然后以“法律链接”的形式告诉孩子相关法律知识,最后通过“怎样做才是尊敬长辈呢”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这样的编写设计,既有点上的深入,又有面上的展开,使话题具有充分的弹性和延展性,内容的生活性和结构的严谨性也得到了很好地结合。

  “面孔严肃”的法治教育主题必须要以活泼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被孩子们接受,这是读本编写的又一重要理念。读本放弃了成人理解,选择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如《五星红旗我爱你》一课,没有一味地关注成人视角的国旗、国徽、国歌的象征意义,而是用“国庆节到了,大家都放假了。跟着爸爸妈妈出门,发现街上跟平时不一样了……”带出孩子眼中看到的欢快的假日,不一样的街头,以感受国庆与自己、与每一个普通人的关系。读本避免了灌输说教,走进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感受。如《安全密码心中记》一课,创设了孩子独自一人在家时,能不能给陌生人开门、要不要为陌生人带路等各种问题情境,暴露孩子的认知冲突,激发内心矛盾,同时教给孩子利用安全密码识别坏人、使用口哨求助等有效易行的自我保护办法。

  总之,法治教育读本要用严谨的结构突出延展开放的生活,也要用活泼的形式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爱读、爱看。

  (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教研员方丽敏)

  通过细节让孩子体悟情感

  法治教育,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很抽象的话题。要想让七八岁的孩子理解法治教育的内容,就必须在读本编写中借鉴绘本的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

  优秀绘本,都有深刻的主题和意义,它不是直白地说教,而是让孩子通过图画的细节、构图、色彩,体验和领悟其中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会让孩子在心中自我构建对美的事物、对生命与人生的认识。这正是美育之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倡导的“情感教育”。

  秉持这样的理念,我们的插画师与分册主编方丽敏、责任编辑李莉达成共识,在编写和图画创作一、二年级所涉及的法治知识点时,都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图画着重展现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及细节,在构图和色彩上进行巧妙的设计,突出内容所要表现的情感。

  例如,一年级第一课《五星红旗我爱你》的图画设置了许多细节:放假了,街道上都是出门旅游、休闲的人,有的拎着旅行箱,有的拿着照相机,有的牵着气球,有的提着菜篮。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欢乐的气氛又不同于寻常的节日,画面上有人拿着小红旗,街边商店和法院门口都插着红旗,学校大门口还挂着“欢度国庆”的横幅。这些细节与画面的设计,都可以让孩子深刻体会到国庆节的欢乐祥和,从而将国旗、国庆的概念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又如,第二课《校园处处有规则》,讲述了关于下课应该遵守的规则。我们在画面中看到,有的同学在跳格子、跳皮筋、玩沙包、玩航模、读书,有的同学在奔跑中冲撞了他人,有的同学往楼下扔纸团,有的同学为了捡球而踩进校园花坛……在整个跨页中,几乎没有关于如何遵守校园规则的文字,但小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体验画面中同学们不同的行为,分辨出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行为不恰当。

  对于《五星红旗我爱你》和《校园处处有规则》两个不同的内容,我们在画面色彩上也做了独特的设计:《五星红旗我爱你》的画面采用了许多象征欢乐的黄色和红色,让孩子体会节日里欢乐、自由的气氛。《校园处处有规则》这一课,则在画面中加入了许多蓝色,用来强调校园课间活动既要活泼,又要守规则。

  在我看来,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背后的编辑和作者要有“读懂孩子”的情怀和教育理念,更要有将这种情怀与理念带入作品的恰当方式。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