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
解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肥路径”
□本报记者 汪雷 徐颖奇/文/图
○合肥工业园区(资料图片)
编者按
全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动力。在动力交替期,创新、改革、开放将逐渐成为驱动经济的新“三驾马车”。
合肥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主要经济指标年均“两位数”增长,总量位次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不断前移。
“十三五”期间,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新材料、生物医药、无人机、智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这些“高大上”的产业领域,正是合肥将重点发力的方向。
从今日起,本报将开辟专栏——“新动力”,聚焦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综述篇】
“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全国软件名城”、“生物药王谷”……到2020年,这些合肥新名片的背后将拥有一个总注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就在今年3月15日,合肥市出炉了“十三五”期间将要实施的八大重点工程,位列第一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工程。
A
一年多时间连发“三文” 5年建十大基地的“合肥目标”
穿梭在合肥市政务中心大楼内,你会发现许多公务员的案头都摆放着一本厚如小书的文件《八大工程实施方案》。在这份全文长达136页的文件中,重点勾勒出“十三五”期间合肥将要实施的八大重点工程,位列第一的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工程”。
“自从今年3月15日正式下发以来,短短一个多月,如今这‘八大工程’已经成为今后推动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工作指南。”合肥市经信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根据《方案》,到2020年,合肥市将重点培育发展10个以上的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公共安全等5个产值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届时,合肥的定位将瞄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绕不开三部文件的出台。”合肥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范观兵依循着时间轴向记者解释说:
2015年2月,合肥市委市政府以当年的“1号文”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可以说是一部标志性的文件。它标志着合肥以产业为切入点开始着手布局‘创新、转型、升级’。”
同年11月,合肥市出炉了《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行动计划》。“这是一部纲领性的文件,指明了创新转型升级的一揽子计划。”
时隔四个月,合肥市又再度公布了更加细化的《八大工程实施方案》。“这部文件则是对创新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的细化和具体化。”
B
市场+基础+队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肥公式”
继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十三五”期间,合肥还将针对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太阳能光伏、燃气轮机、数控机床、量子通信、公共安全、绿色建筑等领域,谋划申报一批省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为何这些产业能被合肥相中?范观兵告诉记者,合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条自己的“公式”:市场+基础+队伍。“首先必须是代表未来方向,市场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合肥在该领域具备产业或技术优势;再次就是有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队伍。”
“其实早在2014年10月左右,合肥市就已经在为‘十三五’的经济发展寻找新动力。”合肥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回忆说,当时正恰逢国务院《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出炉,各地都在谋划“十三五”。合肥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先后带队去了重庆、成都,回来后又组织党政代表团以及四大班子,再次奔赴了宁波、杭州、南京。
正是这趟“五城之旅”,所有参加考察的人员深受触动。一位曾经参加考察的合肥市领导告诉记者,在杭州参观阿里巴巴公司的经历“太受刺激”。走进公司,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世界地图。只见一条条代表货运流向的光点“刷刷刷”从北京射向深圳,从纽约射向上海,覆盖全球的货运流通简直让人眼花缭乱。“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了全社会要素的优化和组合。阿里巴巴光是一年交给杭州的税收就有几百亿元。”
“2015年2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创新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就是诞生在此次考察之后。”范观兵告诉记者,在三个多月的起草时间里,这份在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文件,一度反复推敲打磨,数易其稿。
C
各项指标两位数增长通过外引内培催生的“合肥效应”
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合肥市的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一个数据尤为引人瞩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98.7亿元,增长21.9%,比规上工业还快10.45%,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到了54.2%。
而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来自合肥市统计局今年1-2月的数据显示,合肥市财政收入保持了10.3%的增速,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为12%,表现最为突出的“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增速更是一跃至65.3%。
“合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外引内培。”范观兵告诉记者,比如“无中生有”的平板显示产业,通过引入京东方,今日的合肥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三条“高世代线”的城市。
身为集成电路的“后起之秀”,在合肥,以晶合晶圆、通富微电、联发科技等为代表的企业,实现了从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的覆盖。
再向内看,科大讯飞、江淮汽车、科大国盾等一批合肥本土的知名企业已然成长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等领域的行业翘楚。
范观兵回忆说,几年前我去西安,与西安市发改委的一位领导交流,在谈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对方的回答出人意料——“你们哪里要学习我们,应该是我们向你们学习。”
回望过去的五年,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766.6亿元、年均增长30.5%。新型显示、机器人列入国家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新型显示“领跑”全球,集成电路“惊艳”业界,光伏产业完成“过冬”,智能装备产业正在“蓄势待发”,生物医药产业即将“破蛹化蝶”,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保持国内领先。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家电、装备制造产值均超千亿元。
■声音
“‘十三五’期间,经济动力在转换,正处于关键性的交替阶段。在此期间,创新、改革、开放将成为新‘三驾马车’。我认为,过去的十年是合肥发展的黄金十年,而其中最大的动力就是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把‘创新驱动’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其实那时合肥就开始探索动力的转换有效路径。从现实结果来看,当前经济形势下,合肥经济仍然能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的势头,主要是得益于创新的驱动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抓手,但核心内涵是‘创新’。创新驱动已然成为合肥经济新引擎。”——合肥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范观兵。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