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在厦门生活工作、留学的外籍人员越来越多。资料图
厦门网-厦门晚报讯 (记者 彭菲)昨日上午,市政协十二届三十次常委会议围绕“提升厦门城市国际化水平”开展协商议政。会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郑云峰代表市政府报告了我市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工作进展。
谈到未来计划时,郑云峰说,下一步将继续加快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2015年初,我市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61位,2015年末提升了12位,争取今年要进入前40名。
在优化国际化人居环境方面,郑云峰谈及一系列具体举措:我市将与境外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建设特色学院和国际学校,建设新的国际学校,满足外籍人员在厦接受优质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在第一医院的特需门诊基础上加挂涉外门诊,在岛外新城规划建设一家高标准的国际化医疗中心或国家医院,争取打通医保的国际支付报销屏障。另外,还要加快建立外语标识相关标准,在城区范围内对所有公共场所进行双语标识改造。同时开设“外语救助热线”“外语网站”,为境外人士提供便利服务。
厦门正阔步走向城市国际化,如何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成为市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不久前,厦大一位高级外教感冒要就诊,偌大的三甲医院竟一时找不到会讲英语的呼吸科医生。”市政协常委、厦门市第一医院思明分院主任医师黄秀惠谈起的一个事例,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委员们提前做足了功课,纷纷发言献计。
【委员声音】
1、外国人就医医疗保险不能支付,医院少有英语服务
黄秀惠代表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活动小组发言,她说:“外国人在国内就医,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国外的医疗保险能否支付的问题,没有保险公司报销,外国人同样看不起病,在厦门顶多看看急诊,大的治疗就得到外地去找能够报销的医院。”
据了解,目前除了长庚医院以外,厦门其他医院都没有提供英语医疗服务。黄秀惠建议,要以需求为导向搭建国际化的医疗服务平台,在需求量还不是很大的时候,可在医院加挂涉外门诊,配套懂英语的全科医生和护士来展开工作。同时,争取获得国际化商业保险的支付。需求量如果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进类似“和睦家医院”的外资或者民营医疗机构,目前“和睦家医院”在北上广设有分院,医生基本都取得了美国执业医师资格,医院按照欧美医院的标准设立和管理,符合欧美保险公司的支付标准。
2、“留学厦门”
设留学生地方政府奖学金,投放在高校重点优势专业
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吴丽冰提出了“留学厦门”计划。吴丽冰说:“优秀人才学成后归国,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能产生积极影响,这比城市形象宣传片更有说服力。”
据统计,目前在厦留学生不足3000人,生源大多来自欠发达国家,厦门高校的对外宣传和推介工作还处于靠熟人推荐的起步阶段,一些面向海外招生的学科甚至招不满学生。吴丽冰建议,设立留学生地方政府奖学金,定点投放在高校的重点优势专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如开设“留学厦门”官方网站,主办或参与国内国际的教育展等。
3、双语服务
公共设施标识实行双语制,社区开设外语救助热线
市政协委员、思明区政协主席陈炳良建议,城市公共服务指示标识应实行中英文双语制。
陈炳良列出这样一组数据:思明区官任社区常住人口约1.48万人,截至2015年底,共有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士1326人居住在社区内。在厦门,像这样的国际社区正渐渐形成。
陈炳良说,要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对全市政府机构、路标、路牌、公交车站名等公共服务设施标识实行中英文双语制,在外籍人士聚居社区的宣传栏上增加英文翻译。陈炳良还建议,在外籍人士聚居社区开设外语救助热线,帮助解决就医、就学、签证等一系列问题,甚至配备懂外语的社区警官。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