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作者:主编点击:
中新社上海1月22日电 题:智能工厂助制造业回归上海 这个国际大都市为何要守住“25%制造红线”?
中新社记者 郑莹莹
“前些年外迁的一些制造工厂或产品,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等新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有些出现了回归上海的趋势,确切地说,智能制造效率提升让这些行业企业回归,疫情其实也助推了一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新近在受访时说。
面对新一轮智能制造发展大潮,上海如何迎接回流的制造业,又如何重塑这座城市的“制造基因”?
跻身国际大都市 上海还要不要搞制造?
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50%。1978年,上海工业总产值达到207亿元(人民币,下同),占全国八分之一,形成了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等一批家喻户晓的上海品牌。
国际大都市的制造业占比在下降。而今的上海还要不要发展制造业?
吴金城表示,简单拿整个上海跟纽约、巴黎、伦敦、东京这些国际大都市比,不太具有可比性,“拿外环线以内的上海,跟国际大都市比,是比较有可比性的,然后我们再分析产业结构。上海外环线以外的区域,相当于一些国际大都市的卫星城,比如纽约对面的新泽西,东京附近的千叶,卫星城有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城市群的概念。”
世界银行研究团队曾做过一个报告,里面提到,像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制造业占比应该在25%至30%之间。
这些年来,上海一直强调“制造乃城市基因,制造转型不代表放弃制造”,守住“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25%左右”这条红线。
创建“新赛道” 制造回归上海需要哪些条件?
“202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预计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工业增加值过万亿的城市,工业投资是支撑未来产出的重要动力,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平说。他解释,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并非一定成正比,原材料等中间投入更少,工业增加值才更高,工业增加值更体现工业在“质”上的提升。
在刘平看来,随着上海以智能工厂建设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土地可以得到非常集约化、高效率的利用。在疫情期间,“机器工人”让“智造”企业的复工复产没有那么“窘迫”,因为当时工人从外地回来还比较困难,“机器工人”与在沪员工协作生产,保障了上海复工复产的平稳。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也表示,随着智能工厂变得更加“数据驱动型”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型”之后,制造业焕发新生,不再依赖传统的土地、人才和资金,而更多对知识技能型人才、金融、生态、产业链形成依赖,这反而推动制造业再次回到上海。
他指出,制造业“回归”上海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其一,建设智能工厂,不是简单的手动、半自动和自动化工厂。其二,生产智能产品,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产品的企业,才更适合去建设智能工厂。其三,在企业生产经营全链条过程中,企业要有数据驱动的概念,也就是要让制造业的数据发挥价值。
上海计划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推动建设100家智能工厂。韩大东介绍说,上海将从3个维度深入实施智能工厂专项行动:一是按照“金字塔型”分层分级推进,即通过标杆性智能工厂引领、智能工厂示范、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推广三个层级,形成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二是按照“一业一策”分类推进,聚焦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六大重点产业,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三是重点推进装备“双数”工程,即数字化制造装备和装备制造数字化,让智能工厂成为数字装备的“赛马场”。
“智能工厂是制造业的底座,永远不过时,永远在路上。”韩大东说。(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