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迎宾机器人揭秘我国机器人教育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16-5-18 15:06
当今社会,机器人已经成为呼声很高的创新教育平台,并且正在大踏步地走向基础教育。机器人教育在国内处在起步阶段,随着各地中小学机器人实验室的迅速建设,它作为课程,一些不成熟的表现也越发明显,并且遇到了诸多方面的制约:
1、教育机器人产品缺乏规范性。国内外机器人制造商开发的教育机器人品牌十分繁杂,且自成体系,互不兼容,开放度较低。
2、资金严重缺乏,配套组件及设施不够,给普及增加了难度。
3、机器人教育缺乏科学规划。机器人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质量不高,大多属于“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指南”等,缺少课程与教学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且每个学校要独立开发各自的校本教材,难度较高。
4、竞赛活动商业化严重,教育发展方向偏移。机器人竞赛的组织形式,大部分是由某些机器人制造商独立或联合举办,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在竞赛规则、裁判确定、奖励办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5、教育行政部门不够重视,缺少从教育视角进行的研究。当前中小学机器人教育 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育机器人企业在推动。虽然企业在初期所为此作出的贡献应当予以肯定,但是随着机器人教育的逐渐深入与普及,亟需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给以充分的关注、协调与引导。
6、师资队伍的良莠不齐。在机器人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培养大量懂得多学科知识的优秀人才,才能跟上机器人时代的发展步伐。
但现在,这些都已经慢慢的被改善了。为了适应未来科技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将“人工智能初步”与“简易机器人制作”分别列入“信息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选修内容。教育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到“收集资料,了解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要求。由此可见国家对机器人教育的重视。机器人作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创新能力训练的有效工具,在教育界逐渐得到认同。
机器人教育进入中小学的主要表现在于竞赛,通过竞赛体现机器人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进行拉动,以模范的力量推动它全面地进入课程设置。观察各地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方式大体区分以为下四种:
第一,通过学校、少年宫、少科站等单位吸入机器人爱好的部分学生,组成智能机器人学习小组,以学员制进行活动,并可代表地区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这种形式是机器人进入中小学生视野最初、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把智能机器人技术学习放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普及,在大中型的城市中非常的普遍,开设情况相对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较成熟。
第三,把智能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之一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这种形式正在形成期,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常规性开设正在起步。但是,这无疑会会为信息技术学科带来新的活力,对今天信息技术教育重软件应用轻编程开发的局面会有所改善。
第四,智能机器人教育作为研究性课程的形式进入中学,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机器人教育的长期性、个性化决定了如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形式推广会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研究性课程的地位决定的课时不足,以及班额过大决定的组织难度,这都会影响机器人教育的整体推进。
我们在期待,机器人课堂的成长,期待每一位小朋友的科学梦能实现于不远的将来。
浩之勋机器人团队拥有强大的机器人研发团队,技术力量雄厚,除承接机器人演出活动外,浩之勋机器人团队还拥有机器人教育项目,机器人实验室建设项目,机器人创新科技竞赛项目以及机器人研发销售项目, 公司倾力打造机器人产业链,为中国的工业自动化建设贡献力量,为实现各领域机器人为人类服务而努力。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