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时空 > 经济

探索县域经济路径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时间:2017-08-12 20:01

来源:作者:点击:

原标题:探索县域经济路径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层次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之一,也是破解甘肃发展难题的重点突破口之一,如何破题需要各方面共同研究,下面谈几点想法,供参考。

一、我们在什么背景下思考和谋划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有几个主题词是不能忘记、必须考虑的:

一是市场经济。这是大背景,离开资源配置由市场决定这个大前提说县域经济不合时宜。

二是宏观调整。也就是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并列的,县政府必须成为县域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但一定要注意“更好”并不是“更多”,“好”作用并不在“多”而在“精”在“准”在“有效”。

三是非公经济。没有非公经济就没有县域经济。甘肃县域经济层次低与非公经济不发达可以说是一回事。

四是经济下行。这是甘肃县域经济提升层次面临的最大挑战,蓬勃发展时我们跟不上,经济下行时逆势提升,挑战可想而知。

还应补充一个词:开放发展。特别是宝兰高铁开通、兰渝铁路即将开通,将为甘肃发展插上新的翅膀。

以上五个主题词合成一句话就是: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更好而不是更多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非公经济为重点,充分考虑、努力适应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抓住机遇搭上开放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快车,南拓北展、东进西出,谋划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思路。

二、我省县域经济提升层次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难题和破解的可能途径

1.县域类型复杂,难以形成统一的县域经济提升战略,只能“有水路的走水路,有旱路的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路”。

目前,主要有依靠资源的玉门模式、依靠旅游的敦煌模式、主打中药材产业的陇西模式、依靠养殖加工的康乐模式、电商引领的成县模式、全省通行的劳务模式、个别县域的特殊资源支撑人口较少的自治县模式等。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县域依靠工业的很少,工业增加值占1/3以上的县不足1/3,真正把农畜产品种植养殖做大,把加工和市场做强的也不多。

2.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一产独“秀”、二产薄弱、三产虚高是普遍状况,也是层次高不起来的症结,“接二连三”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是提升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县城实现了“景观型城镇化”,但产业型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没有工业化的支撑,城镇化只是“徒有其表”。

3.有特色无优势是几乎所有县域共同的现状,“礼品经济”发达、“产品经济”弱小、“商品经济”乏力、“品牌经济”空白是不争的事实,把最大的特色做成基本的优势是着力的关键所在。所谓陇西经验的关键是把特色做成优势,使优势成为主导,让主导能强县可富民。

4.在全省层面上缺乏通盘考虑、整体谋划、总体规划,建议形成全省《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愿景与行动计划》,分片谋划、定向指导、适度错位、整体推进。为此,需要两大支撑力量,一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建议借鉴山东经验成立县域经济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在发改委设立专门办事机构形成联动;二是实质性的智力支撑,建议形成县域经济专家顾问团或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聚才用智。

三、开展提升县域经济层次行动

把情况搞明、把数字搞准、把思路搞清、把目标搞定、把办法搞实、把路子搞通、把效益搞好,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使县域经济层次得到提升。为此,提出以下七点建议:

省市层面要对县域省情市情进行再盘点、再调研;决策部门要对已有成果进行再开发、再利用;专家学者要对现有模式进行再总结、再提炼;党校行政学院要对县级干部进行再培训、再提高;发改部门要对现有规划进行再修订、再完善,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做到始终如一;各县要对县域优势劣势(县情)再认识、再定位,推进一批有条件的县完成县改市进程并明确为省管市;领导干部要有打基础利长远为百姓的真情怀,既不着急也不拖拉,先认准再推进,宁肯三年不出彩,出彩至少管十年。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实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王建兵

2017年上半年甘肃经济总体发展平稳,但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存在一些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甘肃省资源丰富,又有区位优势,县域经济发展找准问题才能精准施策。

县域经济发展的不足和短板,主要体现在:

“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部门和干部,谈到发展,除了向上级要政策、向财政要资金、向银行要贷款,没有其他思路和想法。

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技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较少,科技创新人才和科研动力明显不足。2015年甘肃县域68.83%的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上一年;发展空间不足。

《全国主体功能区区划》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定,甘肃省重点开发区域占全省土地面积的只有11.3%;限制开发区面积占88.7%,其中在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内还有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面积。重点开发区扣除基本农田后,可利用的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9.46%。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甘肃省农村劳动力1130万人,中青年劳动力737万。这几年劳务输出人员约500万人次,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是没有一技之长的零工,收入不稳定且偏低。现在农村劳动力只有200多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的调查了解,有83.6%的青年人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未来农村靠谁来发展,靠谁来实现贫困村脱贫致富和农村全面小康等问题突出。

甘肃要实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解放思想,开阔视野,长远谋划

从县域发展的调研情况来看,发展快的县域,都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起重要作用。除了领导干部,还要有一批思想解放、有想法、敢担当的普通干部。

科学谋划,长远规划。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县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编制需要选择专业的编制单位,对于一些跨专业的规划,要联合多家相关单位共同编制。

充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四个保障,各级部门要在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及时发现新典型、总结新模式、探索新机制,并进行总结和宣传。

二、重视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推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动力,在“双创”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和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地方企业来推动。

企业自身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要建立专利和信息查询利用机制,将知识产权战略融合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与合作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实行知识产权薪酬奖励或技术入股,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转化;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三、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

县域经济发展,既不能采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能只采用限制经济增长的生态保护模式,而应是生态经济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县域发展中要充分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县域的发展不仅要体现经济发展的硬指标,更要兼顾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幸福感等软指标。县域产业的发展要以绿色、低碳为主,发展无污染、低消耗、资源再利用的绿色生产模式和工艺。县域建设要打造一批宜居城镇、特色小镇,建设一批生态文明小康村和休闲农庄。

四、加强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提升与统计工作

一是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青壮年外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针对农村现有40岁以上且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或妇女,培训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三是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劳动力在岗登记制度,动态掌握和调配劳动力。

(作者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农发所所长、研究员)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四策”

高新才

省委省政府把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大战略,这对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笔者曾在《补短板发力县域经济多举措助推甘肃发展》一文中,主张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把产业升级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把政策落地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抓手,把各类园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推动力。在此,针对甘肃县域经济发展再提“四策”,以供参考。

一、在思想观念上求共识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内,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具有特定地域特色和功能的区域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发展和县级政权组织建设,明确县域在发展经济、维护稳定、保障民生、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习总书记强调,“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从全国看,过去相当一个时期,我省对县域经济发展重视不够,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行榜中长期无名。实践已经证明,兴省必先兴县,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城乡发展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全省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凝心聚力,把县域经济的战略地位摆在全省发展的突出位置,切实促进县域经济迸发新活力、释放新动能。

二、在县域富民上抓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甘肃县域经济板块小、发展层次低,全省县域人口占比80%以上,而所创造的产值却不足40%。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仍是基本省情。同时,地级市数量少、经济规模小、对周边县域的辐射带动效应弱。甘肃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县域层次上,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县域富民上。抓县域经济发展,要特别注重补齐“扶贫”这个短板。用发展来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把县域富民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扶贫工作中,要通过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等多种渠道培育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发挥贫困家庭和贫困村社的脱贫主体作用。

三、在特色优势上求突破

甘肃自然环境类型多样,每个县域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差异明显,做强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把做大特色、做强优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在成长性好的领域求得突破,既要注重静态比较优势的发挥,更要重视动态比较优势的培育。“水无定势,兵无常形,能因其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一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运用好市场的力量,不能简单拘泥于自身拥有什么,没有资本可以吸纳资本,没有资源可以聚集资源,没有市场可以创造市场。县域竞争犹如百舸争流,特色是帆,优势是桨。只有充分发挥优势凸显特色,县域经济才会焕发生机和活力。

四、在发展电商上抢机遇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要求“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创业、稳定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的重要平台,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从总体上看,甘肃的县域经济具有浓重的农牧业底色,大多数县域又存在山大沟深的区位劣势。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抓住互联网时代发展电子商务的机遇,在发展农村电商上起好步,变农牧业底色为“绿色”“有机”特色,变山大沟深劣势为“高原”“生态”优势。依托农村电商,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卖出去”“买回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信息流为核心整合包括产品流、资金流在内的电子商务流程,把农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串联,将县域特色产品与文化特质紧密融合,促使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为兰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领导干部抓县域经济必须练就四种本领

聂佃忠

领导干部“会不会抓县域经济”,取决于是否具备与发展县域经济相匹配的能力和素质。练就四种本领是领导干部抓县域经济的必备条件。

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理清抓县域经济的“好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党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做好甘肃工作的锐利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县域治理和县域经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特别要重点学习《知之深爱之切》一书中如何抓县域经济的重要论述,以新思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了解家乡、把握县情,这是领导干部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出发点;二是人无我有、人劣我优,这是培育县域产业的关键;三是立足优势、放大优势,这是打造县域核心竞争力的遵循;四是以人为本、人尽其才,这是抓县域经济的一项重点工作;五是工作扎实、讲究实效,这是每位干部在抓县域经济上应有的担当精神。

二、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抓县域经济的“好做法”

从我国和我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沿革来看,中央和省上十分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政策是干部抓县域经济的“必读”内容、“应知”重点。

建议:一是根据中央精神尽快完善全省抓县域经济的统领性文件,以便进一步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发展思路、指导原则、实现目标、主要举措等;二是定期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场推进会,全面总结评价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起到解放思想、启发思路、交流经验、典型示范的作用;三是今后将全省项目观摩督查活动搭载于县域经济平台之上,将之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现场推进会的一个必选动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省委省政府主抓县域经济的战略意图。

三、学习各地成功实践,借鉴抓县域经济的“好经验”

除了省内各地,兄弟省份特别是以山东省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在抓县域经济上积累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在完善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方面,建议尽快出台考核办法,明确考核范围,规定分类考核、科学考核、规范考核、深化考核等考核原则。又如,在创新体制机制、冲破县域发展障碍方面,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从扩权强县(允许部分经济强县享受市州级权限等)、资金支持(增列专项县域经济预算、专设县域经济发展基金等)、项目建设(取消市县配套资金、设立县域项目省级担保基金等)、用地管理、机构设置(自主调整设置县级行政机构等)等环节入手寻求突破。

四、借助“外脑”决策建言,探索抓县域经济的“好依据”

关于县域经济问题的研究,目前省内外已经积累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文献资料。特别是由我省社科院精心打造的省内智库第一品牌“甘肃蓝皮书”系列之一的“县域蓝皮书”,从2007年至今已出版9本,成为省内抓县域经济最系统、最权威的参考资料。当然,县域经济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县域蓝皮书”是远远不够的,建议省内院校、科研院所尽快成立甘肃省县域经济研究院(中心、联盟),大力开展我省县域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和联合攻关。

(作者为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发展多元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

鲁泽

近年来,陇西县立足打造“千亿元产业、百亿元园区、十亿元企业”的目标定位,全链条大力发展中医药、铝冶炼及加工、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富民多元产业,县域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中医药产业。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双百五十”工程,中医药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一是种植标准化。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示范、提纯复壮和野生品种驯化等工作,先后制定了11个道地药材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被颁布为甘肃省中药材地方标准。同时,鼓励制药企业建立标准化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种植基地。二是加工精深化。一期规划建设了占地5平方公里的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并已引进省内外大型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27家。在园区和龙头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已培育中药材加工GMP认证企业28家,发展个体加工户3800户,年加工各类中药材饮切片30万吨,销售额近百亿元。三是市场专业化。由甘肃江能医药科技集团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了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年交易原药材和饮切片50万吨,年交易额达百亿元。四是仓储规模化。已引进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启动建设了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该项目全部建成以后,年静态仓储能力50万吨,实现销售200亿元,安排就业2000人,上缴税金2亿元。五是产品品牌化。一方面,成功引进天士力药业、广州一方等知名品牌企业,提升了陇西中医药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地方品牌。通过实施“五化工程”,中医药产业对全县财政和农民的收入贡献率近三分之一,中医药增加值占到了全县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中医药产业已真正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区域首位产业。

二、铝冶炼及加工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支持4家铝加工企业总共投资近40亿元,用于改造提升落后产能和引进建设先进铝加工生产线,其中中铝集团投资20亿元建成年产3万吨铝箔生产线、2万吨特殊挤压型材生产线等项目,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已成为西部地区唯一的航空航天领域产品制造企业,目前资产达50亿元,加工能力达15万吨,安排就业3000人,2016年上缴税金3000万元。酒钢集团在东兴铝业原有基础上,投资16亿元完成了一系列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企业产能提升到40万吨,安排就业1500人,年实现产值60亿元,上缴税金5000万元。广东中盛铝业和顺泰铝业2家民营企业,分别投资近2亿元各建成了年加工20万吨的铝型材生产线。截至目前,全县铝冶炼及加工能力达到90万吨,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年实现税收1亿多元。

三、文化旅游产业。着眼提升文化软实力、培育经济增长点,招引李氏族人和社会各界投资2.58亿元完成了李家龙宫修复扩建工程和李氏文化博览馆等配套工程建设,现已达到国家4A级景区标准。扶持当地民营企业华盛集团公司计划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的古莱坞文化旅游创意园,主要建设5万平方米的室内水上乐园,占地200亩的游乐城,长达2公里的渭水风情街和影视拍摄基地、中医药养生谷五个板块。目前已投入30亿元,完成了前三个板块的建设。扶持昊翰文化公司投资10亿元建成了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大渭河文化风情园,全力打造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带动了全县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又一大支柱产业。

四、商贸物流产业。陇西素有“旱码头”之称,具有南拓北展、承东启西的发展扩散效应,可辐射带动周边通渭、渭源等县区人口200多万人。为此,我们以打造服务全市、辐射西北、参与全国大流通的陇中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先后建成了年销售过10亿元、就业过千人、税收过亿元的中药材、建材家具、汽车销售与维护等一批专业市场。目前,几大专业市场发展购销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00户,年实现销售上百亿元,安排就业近万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