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时空 > 评论

[评论大赛]教育不平等不能只从教育内部找原因

时间:2016-05-30 15:44

来源:作者:点击:

  近日,一篇题为《“社会的不平等并不完全是由教育不平等所导致”》的文章在网上热转,文章称,有关“寒门再难出贵子”和“阶层固化”的讨论愈演愈烈,人们似乎也更加肯定,寒门学子越来越难以与城市中产家庭的同辈抗衡。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社会的不平等并不完全是由教育的不平等所导致的,家庭背景不可小觑,教育可以做到的,就是尽其资源所能去解决一部分社会问题。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出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称为阶层固化。通俗来讲就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优势阶层把持优势的位置,进行阶层的再生产,而弱势阶层则永远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向上流动的渠道。教育被认为是阶层纵向流动的重要途径: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提供出路。“学而优则仕”等俗语揭示出了底层人民希望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自身阶层的美好期待。在古代,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华丽转身,实现“鲤鱼跃龙门”的人生跨越;现在,人们趋之若鹜地进入大学乃至出国留学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以提升自我价值。因此,教育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能够缓和阶层之间的矛盾,增进社会的平等。

  但换个角度看,各个阶层收入水平不同,会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分配。出国留学对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来说轻而易举,而对于经济一般的学生来说却举步维艰。笔者上学期赴台湾交流,由于经济原因只能无奈选择台湾南部的屏东大学,而放弃教育水平、师资力量更强的众多台北高校。这对我今后的发展,多少有些影响。可见,教育作为社会的子因素之一,在自身存在不平等的情况下,更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受害者之一。因此,我们对于教育平等或者说教育公平的反思是有必要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进得去的名校,抹不掉的家庭烙印》曾引发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热烈讨论。

  事实上,教育很难有绝对的公平,教育不仅仅意味着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甚至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北大清华通过农村专项计划扩招农村地区生源,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入学机会的相对平等,但在入学之后依旧存在着种种客观的不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农村与城市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经济收入、不同的文化素质等决定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应该是,尽量缩小家庭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提高文化素质。但是后者的解决又需要前者的帮助,前者的实现需要后者的支撑。

  就如开篇所说,教育能促进个体的阶层流动和社会的平等,但其作用的发挥又受到社会不平等的种种限制,使得教育只能运用一定的资源,解决一定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我们在反思“寒门再难出贵子”现象的同时,应该看到个体在其中的能动性和实现梦想的可能,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阶层固化增加了人才向上流动的成本以及可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

  (作者吴永源,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兰州大学学生,文章第2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阅读( 11)评论0赞0收藏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