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日前,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重点特色学科项目”的意见》《关于继续实施“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
回溯985、211文件的历史源头,打上这些“标签”的学校,学校的排名很坚挺、国家的经费投入很充足、进入名校意味着未来毕业求职时有了一张金字文凭。但从国家经费支出的角度看,曾经对名校的“盖棺定论”,意味着无需相应的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带着985、211标记的学校,就能够轻松获得大量的政策和财政拨款的帮扶。这致使资金使用的效率很低,甚至滋生出科研经费腐败、科研立项造假等等象牙塔里的丑闻。
而且,985、211工程“以学校为单位”的经费发放模式也有失公平。因为有些院校虽然整体质量不佳,但其中的某些院系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得不到相应扶持,势必影响发展。长此以往,造成所谓的“名校”几家独大的局面,而那些本有可能培养出“黑马”院系的“草根”高校只能进一步沦落。
有些高校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没能进入985、211的序列,又不属于中央部属高校,不但在招生上吃了大亏,即便科研院系办得风生水起,就是招不来优秀生源的青睐,而且每年学校能够获得的财政预算也偏少。
如果对高校进行科学评定的体系,许多年一成不变,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需要。例如,今年突然“爆红”的河北科技大学,并非985、211名校,可这所学校深耕优势项目,给院系所在的教师、学生以自由宽松的学术空间,让青年教师韩春雨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学术成果。
如今,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提出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些政策的密集推出,意味着未来中国高校建设的目标,是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创建双一流高校,的确意味着教育评定体系的重新洗牌,但并不等于让“985、211”改头换面重出江湖。是时候,借推动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契机,让评价权回归社会,给高校创建出公平竞争的优质教育氛围了。进一步激活高校的自主办学活力,引入外部资金,盘活高校的科研资源,减轻财政压力。而以往打在高校身上的等级标签将被去掉,这也有助于减轻名校崇拜,让有才有德的毕业生不会受限于“学校歧视”的玻璃天花板。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