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时空 > 评论

南方周末尝试项目制推进重大报道

时间:2017-02-10 08:56

来源:作者:点击:

南方周末尝试项目制推进重大报道

吕宗恕

  南方周末尝试项目制推进重大报道

  ——以28版留守儿童专题及2015年末特刊为例

  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中国留守儿童媒体报告,也是近年南方周末编辑部罕见的一次自选动作,更是编辑部又一次尝试以项目制全媒体传播的成功路演。

  2016年3月24日、3月31日,南方周末分两期报纸,用近年来少有的版面规模——合计28个版,推出了大型新闻报道专题《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从最终效果来看,本专题实现了编辑部的策划本意和初心,即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为指引,结合高端对话(专访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以及记者多省实地调查,理性、客观、全面地呈现了一份可供政府职能部门决策参考的中国留守儿童报告。

  九个月前,南方周末编辑部在策划2015年末特刊时,首次采用了以新闻部为主的项目制组织报道架构,整合社内社会、经济、文化、绿色、防务、副刊、天下、出版、网站等版块及报社之外的资源,试图为重大报道项目制方案及全媒体传播探路。

  主持这两次重要策划报道的南方周末新闻部编辑认为,与以往只在报纸及网站传播新闻不同,这两次选题报道策划对新媒体传播、纪录短片等均有提前预设,希望在专题出街时H5、电视短片App专题等相关新闻产品全面上线,实现产品多样化覆盖,以满足使用不同传播介质的读者偏好。

  通过这两次项目制组织及全媒体传播试验,得失兼有,值得一说。

  老问题新做法

  2016年春节过后,四川省邛崃市一7岁留守男童扯住即将外出务工父母撕心大喊“你们不能这样对我!”的照片登上不少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头条。也是在那个时期,在一次选题会上,时任南方周末总编辑的王巍提到了这张照片,建议编辑部做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策划。

  实际上,近十几年间,留守儿童从未离开南方周末的事野,相关报道评论不下百篇。然而,我们要承认有时会感到乏力:一起悲剧刚刚登报,另一起悲剧接踵而至。第一段留守者的命运,又绵延到了他们的第二代。

  留守儿童问题自2004年披露至今已有12年,据推测,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万。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刺痛公众神经的事件发生,比如2012年11月,贵州毕节5名留守儿童闷死在垃圾箱;2015年6月,还是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

自杀。

  习近平曾在看望留守儿童时说:“我的心愿,就是你们都心想事成。”

  李克强在2016年1月底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我们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

  机缘巧合,几乎与我们年后的这次采编会议同步,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在持续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十余年的南方周末编辑部看来,这是第一次把留守儿童问题上升到了国家治理的层面。

  这一顶层设计到底是如何出炉的?实施的难点在哪里?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治本?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一个从未有过的全新设想,迅速成为了南方周末编辑部的共识——作为一份关心国家未来、国民福祉的新闻周报,南方周末有责任举全报社之力,在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尚未出台实施方案之前,以工作意见为指引,秉承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寻找解决方案的出发点,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坚持理性、客观、全面及建设性的态度,采写一份负责任、有见地、有深度的全景式留守儿童报告,以供顶层决策者参考。而专题名,无需更多提炼,就叫《中国留守儿童报告》。

  以项目制运行

  在总编辑的指导下,该选题具体策划工作由新闻部编辑吕宗恕、苏永通负责。作为留守儿童专题主要策划及统筹负责人的吕宗恕认为,该专题应有别于南方周末传统大餐——年末特刊、春节特刊等自主性的盘点式策划选题,整体设计中需要有一篇高屋建瓴与宏大叙事的主稿,其分量足以承载专题立意及编辑部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思路;也需要一篇权威对话,其受访对象最好是牵头部门民政部的部长;更需要不同切面的样本调查;还需要有相关大数据上综合体现。

  上述构想获得编委会认可后,进入策划方案分版块细化阶段。具体来说,以“国家行动”“政府责任”“地方样本”“特别关注”“公益力量”“留守心声”“影响纪录”“数字表情”“政策建议”等九个层面去设计选题。

  为了更好推进、落实该专题,编辑部决定以项目制形式,抽调新闻、经济、文化、绿色、摄影、出版、网站、电视等多部门共计49人,组成“中国留守儿童”专题报道采编团队。为了便于及时沟通,还组建了留守儿童报道微信群。

  其中,记者采写周期为三周,编辑出版一周。每周四由策划统筹负责人汇总采编进度,并在周会上向总编辑及全体编辑通报专题推进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环节问题,商议解决方案。

  按照规划,在特刊出版前一周,电视短片、同题H5预告片将在南方周末官方微信及各版面小号同期推送。次日,网站专题、微信专题同步上线。基于这样的传播需求,采编部门召开第一次专题会动员会时,就把新媒体传播部门纳入,希望提早介入,早作方案。

  根据传播介质设计,电视部、多媒体部负责该项目的同事开始频繁在微信群@所有参与一线报道的记者,了解选题角度、采访目标以及找到可能出较好画面感的视频、照片,甚至告诉一线记者如何拍适用于上电视的短视频。

  和留守儿童专题一样,南方周末2015年末特刊也因此以项目制推进。从第一次特刊动员会开始,每周进度汇总如期进行,并以邮件形式同步抄送给分管副总编辑及总编辑。事后发现,这种按时间表对标的操作方法,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选题进度、流程效率及方案备选等方面都显得游刃有余。

  当然,也有值得总结的地方。比如少数岗位角色定位不清或执行不力,也是日后再做同类型操作值得改进的地方。

  全媒体传播助力深度报道

  回顾留守儿童专题报道,给各主要文章配置的政策建议是亮点之一。

  贵州毕节事件告诉我们,留守儿童话题在一定时期还是敏感话题,为了给这个专题脱敏,为了让留守儿童报告彰显建设性和深度、高度,我们要求每一篇文章的责任编辑尽可能提炼出一个经得住推敲,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或思考、观点。篇幅100字。而这些建议又最好是地方主政官员、有专业研究的学者或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想公开表达的观点。以这个标准为指引,最终,近八成稿件都配有一篇百余字的决策建议。

  另外,成功约到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也是专题亮点之一。

  以“国家行动”这一版块为例,作为专题主要策划者,吕宗恕期待有一篇文章是高端访谈,受访者最好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而约访部长并不容易。为了能实现这一专题结构性的安排,吕宗恕建议从国务院出台的工作意见出发,结合专家意见,重点放在民政部在解决留守儿童方面可能面临的困难上。基于这样的基调,专访提纲一共列出12个问题,随后递交给了民政部办公厅新闻办。

  让编辑部未曾料到的是,民政部在收到采访提纲两天后就回复称,李立国部长看到了采访提纲,决定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面访。当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且是部委主要负责人,除会议工作之外,李立国可能还要面对其他媒体提问,但他后来告诉吕宗恕,他之所以答应南方周末专访,源于编辑部给出的问题设计都问到点子上了,他愿意作答。

  和2015年末特刊(见报于2015年12月31日,专刊名《人间词话》)一样,本专题也尝试了H5传播手段。在专题尚未出刊之前,由新媒体部同事根据专题策划,用图片、少量文字及背景音乐,将该专题主旨概要制作成H5预告片。之后,还特别制作了基于App的留守儿童专题。

  据南方周末新媒体方面反馈:该专题在南方周末App、微信、官方网站及微博上线的文章,仅3月24日-30日,其阅读量、转发量达到近年新高。南周App日下载量增长近10%,日活增长20%。

  马伊琍、邓飞等演艺界及公益界开始转发该专题文章。其中,马伊琍@并转发南方周末官方微博的相关专题文章后,微博阅读量达到近年的峰值,其中单篇文章过300万,相当于平时单篇阅读量的十倍。

  凯迪网大数据显示,3月24日8:00—29日24:00,有1448家不同地区不同属性的网站转载或摘编了该专题报道;公众对留守儿童阅读偏好正在趋热。

  而在2015年末特刊出街前,一个由中山大学学生团队设计的9页H5预告片,以海报加片花的形式为南方周末独特的长篇报道预热,同时告知读者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将在本报新版App独家上线。来自本报新媒体方面的数据,该H5获得的每小时阅读数、转发量均刷新纪录。

  通过前面两次探索,我相信,未来报社内部就重大选题推行项目制的跨部门合作将成为首选方法之一,而全媒体传播手段介入深度报道也会提前准备,为全面构建南方周末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作出更新的尝试。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