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观察了一下,这几天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的舆情,一波诡异的舆论走向正偏离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的轨迹,一篇《常州毒地风波,徒劳的愤怒等待中国式结局》和《司徒望:作为移民广告的常州毒土地风波》——标题传神地说明了一切。
当然,对公众乃至当事人而言,除了等待,还能做什么?值得玩味的是,在讨论中,“常州外国语学校身为常州市名校”这一细节被有意无意频繁强调,作者传递的意思也越来越露骨,无非向中国百姓告之一个事实;常州名校的遭遇是中国精英阶层的一个悲剧,中国的环境灾难连“名校”和精英家庭都难以幸免,那么“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没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底层人群又会是如何?
在西方媒体别有用心地夸大中国的国防预算和军事实力,喧嚣“中国威胁论”的时候,常州污染问题已经被无限放大,中国环境威胁论正被常州这起舆情风波,成为某些人如获至宝的杀手锏,把改革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政治化。手法巧妙的把奶粉疫苗问题,;医疗改革问题,教育公共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归根结底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切根源是体制问题,是人民民主专政造成的。一下子把所有矛盾全转嫁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在《司徒望:作为移民广告的常州毒土地风波》中,有这样一段话:“相信类似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的事件,会再次戳破了精英阶层的某些幻觉。咀嚼这种隐喻是苦涩的:只要你还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总有一款伤害适合你,让你逃无可逃。你生活在一个滨海城市,过着体面休闲的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会让一切归于幻灭;你将自己子女送到一流外国语学校认为这是移民最优途径,却因此受到了毒土的伤害……这会不会导致新的权利觉醒,也许唯有等待。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精英幻觉破灭的后果,将是让类似疫苗、奶粉、化工污染等丑闻,变成一个又一个移民广告。”
这种诡异的论调显然缺乏国家意识,简单而言,应该是公民对国家和国家利益的感知与认同,应该是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那么在文字的传播中,国家意识应当体现为一种积极传播中国正能量的主体精神,也就是以中国的视角,符合中国文化社会进步力量的传播手段,发出中国的声音。而不是这种隐含诋毁国家体制的语言为他人当“喉舌”。
盲目给自己国家抹黑,用社会个别现象混淆视听,误导网民和公众挑起公众对政府的不满,蓄意制造社会矛盾,这种现象网民应该有一双慧眼识珠的眼睛,分析社会问题和现象不是抹黑国家。而是真正的建言献策。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