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时空 > 舆情

“数据+舆情”两轮驱动 南方报业两年营收7000多万

时间:2016-11-14 16:21

来源:作者:点击:

  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南方日报社社长莫高义看来,作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媒体集团,南方报业将舆情数据服务项目作为履行职责使命、创新服务价值、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既着力壮大主流舆论媒体阵地,加强技术支撑和移动传播,又围绕服务能力的提升,发展舆情数据事业。

  2年。项目于2014年4月正式投向市场,迄今刚好满2年。

  39人。严控员工数量,更多地采用集团内部的协同力量,目前专职人数为39人。

  150个。建立了“省—地市—县区—乡镇”的四级用户网络,广泛覆盖党政机构及大中型企业,用户总数达到150个。

  1805篇。建成丰富、多维的产品体系,2015年生产舆情报告1805篇。

  7000多万。2014年、2015年项目签约总额超过7000万元。

  以上5个数字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聚集社会各界力量,重拳出击,打造南方舆情数据项目,所取得的初步成效的一个缩影。

  数据篇:创新“粤治”品牌,深挖数据价值

  2016年4月26日,第三届“粤治—治理现代化”广东探索经验交流会在南方传媒大厦举行,会上发布了2015—2016年度广东优秀案例。本届在往年的“政府治理创新”“舆情引导”两类案例基础上,增设了“大数据与公共服务”类,共有26个优秀案例入选,展示了广东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作为活动评审执行委员会主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曹轲说,本届优秀案例创新力度大、涉及区域广、广东特色浓,体现了“排头兵”的价值,是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结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南方舆情专家委员会主任俞可平在交流会上作了主题报告,呼吁进一步推动政府创新。俞可平认为,“创新”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要在全社会贯彻“创新”的发展理念,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关键在于建设一个创新型政府。政府创新不是一般的改革,而是为了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

  专家学者、优秀案例主创单位代表同台讨论,气氛热烈。出现重大舆情如何有效应对?深圳市委宣传部网宣处副处长罗忠政以光明新区“12·20”重大滑坡事故为例,介绍了舆情引导“供给侧”改革的深圳实践。东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冀介绍,东莞面对“世界工厂倒闭潮”等传言,近两年分别以“不一样的东莞”和“创新东莞”为年度宣传主题,有序引导舆情,向外界推介“东莞故事”“东莞亮点”。大数据如何助力公共服务提升?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主任黄铁兵介绍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利用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撑保障代表履职,打造“永不闭幕的人大会议”。

  交流会上,南方舆情展示了诸多创新点:宣布与北大合作建成“广东治理案例库”,与广东省大数据管理局合作成立“南方大数据创新联盟”,发布《论舆情的三个维度、四个层次》《广东城市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15企业公益传播力报告》等三篇研究报告。

  本次活动取得较好的综合效果:弘扬了各地改革尖兵的精神,赢得了广泛社会关注;开创了媒体参与政府治理新途径,为报业转型做出积极探索;响应了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为广东现代化建设增添利器;发布了舆情研究最新成果,提升了党报集团影响力。“数据治理”是本次活动的最鲜明特征,被认为准确抓住了时代特征、科技动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拓展互联网经济空间,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数据与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其作用更加突出,不但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还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型管理机制,正成为各界的广泛共识。

  对大数据基本特点的界定,IDC(国际数据公司)的“4V”观点是业内最具代表性的:海量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快速性(Velocity)、价值性(Value)。数据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数据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会造成单位容量里数据所含的价值越来越低,但是这些密度看上去很低的数据能够挖掘出的价值却很有意义。2008 年Google领先流行病学家两个星期,就准确预测出了流感的出现,借助的数据资源就是网友在网上搜索时留下的“咳嗽、发烧”等词条,一个人留下的这些搜索记录是基本无价值的,但同一时空背景下多人的记录就是很珍贵,就有规律。

  正是基于对这些特性的把握,南方舆情内部组建了数据中心、外部发起成立了“南方大数据创新联盟”,专注数据与治理的关系,把握方向,找对位置。我们认为,大数据是一个海洋,如果没有目标、方向,就会反过来被海洋淹没。2016年,将在广东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推进媒体大数据、治理大数据、政经大数据建设。

  在寻求“数据治理”规律的进程中,也充分实施用户思维,在服务、满足用户需求中定位、定型数据产品。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正面临着非公企业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劳资纠纷多等情况。广东省总工会在南方报业等多家机构的密切配合下,正在筹建“广东工情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研究手段,汇集整理涉及工人、工厂、工会的互联网公开数据、有关机构数据,快速、准确研判,为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双方有过成功的合作先例。

  2014年4月5日,广东省东莞市裕元鞋厂发生了数万工人参与的停工事件,此前的3月29日,南方舆情通过《南方日报》公开预警,提醒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工人的社保、公积金缴纳诉求。这种建设性的舆情预警、舆论监督,促进了事件的良性、快速解决。这起案例,得益于对2014年一二月间读者报料电话的大数据分析,这些分散的、语焉不详、时间不一的读者单个来电,新闻价值未必大,很难在报纸上单独刊登新闻,但舆情价值非常高,是数据世界的“宝贝”。

  南方舆情数据项目,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新闻资源。 通过多个合作案例,南方舆情坚定了信心,知晓了自身在“数据治理”领域具备资源、渠道、品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清楚在技术平台、专业人才方面需要充分借力。

  舆情篇:快速贴近用户,坚守客观公正立场

  关于南方舆情,还有另外一组数据,那就是“一二三四五六”。

  一个中心。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心。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于2014年初成立,是国内首家从专业媒体角度专注“治理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复合型智库,俞可平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领衔出任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提供强大的学术支持。

  两个效益。南方舆情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双提升。南方舆情已成为南方报业融合发展平台级项目,为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融合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升了南方报业服务大局、服务用户和服务市场的综合能力。

  三情融合。南方舆情团队在国内率先指出舆情具有“三个维度、四个层次”(三个维度为网络舆情、社会舆情和媒体舆情,四个层次为民声、民情、民智、民心),并在实践中充分验证这个概念体系,创新性地聚合“网络舆情、社会舆情和媒体舆情”,提倡线上、线下渠道互通,信息互补。网络舆情鲜活、快速,确实非常重要,但它并非舆情世界的全部。

  “不重视网络舆情,就是瞎子聋子,如果只依赖网络舆情,就有可能是偏听偏信”,这也是多地党政官员向我们强调的一个观点。社会舆情的突出代表群体是外来务工人员、出租车司机,这些群体在网上发言较少,但他们有充分的意见、建议要表达。专业媒体记者参与舆情生产,有其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记者本人的思考及积累,以及其联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界专家的智慧,都是高能量舆情。

  四个“+”。“电脑+人脑”是指南方舆情的资源保障,有借助电脑的数据分析、规律总结,还有专业记者、专职分析师的人工分析;“专职+协同”是指工作机制,专职人员不是太多,目前只有39人,集团内近200名采编、经营骨干人员是南方舆情兼职分析师,这样的规模及研究实力在全国而言都居于前列;“公共+定制”是指产品矩阵,有面向所有用户、公众的泛舆情产品,还有专为用户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定性+定量”是指研究方法,既有一锤定音、言简意赅的主观判断,也有丰富、全面、扎实的数据分析。

  五个领先。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各用户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南方舆情在广东区域市场做到了五个方面的领先:用户数量第一、覆盖区域第一、项目签约额第一、综合影响力第一,同时建成了广东首个舆情案例数据库。

  六种服务。南方舆情从舆情预警、研判、应对、培训、品牌管理和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提供一揽子服务。

  在不断地形成“一二三四五六”体系的过程中,南方舆情与用户的关系就更加清晰。南方舆情强调舆情产品的“供给端改革”,通过舆情服务的主动性、产品规划的新颖性来吸引用户,绝不生硬地推介舆情产品,注重将党政机构、公务员群体从“读者”转化为“用户”,注重将企业从“广告客户”转化为“舆情用户”。南方舆情有强烈的迭代更新思维,在遵循法律法规、新闻伦理的前提下,用户单位提出的各类意见都可以成为工作改进的方向。

  当然,一般不会被动地满足某一个用户的零碎需求,而是源于需求、提炼需求、高于需求,找到共同点,寻求规模化生产。用户,是南方舆情的第一推动力。

  媒体采编人员多一些舆情分析、事件研判意识,只会提升、强化媒体报道质量,而不是相反。一份基于公共利益的舆情报告,只要立场鲜明、数据扎实,尊重民声、汇集民情、提炼民智、贴近民心,同样能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新闻理想。对新闻记者而言,建立舆情思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试举一例。2015年1月30日,笔者在单位电梯里与《南方日报》时政新闻部一位记者相遇,他从广州市委全会的会场采访回来,略带兴奋地说:“照我的分析,广州近期不会对机动车‘限外’了!市委书记任学锋刚才说了,要进一步增强省会意识,牢固树立服务他人就是服务自己、服务周边就是服务广州的理念。”笔者马上回应:“恭喜你!你这个就是舆情分析思维。赶快给我们写一篇分析短文吧。”这个事例,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专业媒体记者具备了从事舆情分析的渠道优势、资源优势、专业价值,也生动地呈现了南方舆情的产品能普遍受到用户单位首肯的根本原因。

  整体而言,南方舆情数据项目包含两个范畴,舆情与数据,两者互为主客体,互为支撑,齐头并进。既有舆情的数据化,搭建大数据平台分析舆情事件,并充分采用数据化的手段呈现研究结果;又有数据的舆情化,在广阔的数据领域抽取与舆情、治理相关的部分,专注“数据治理”,构建成熟产品满足用户需求。(作者蓝云是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秘书长)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