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时空 > 舆情

舆情点评

时间:2017-04-19 17:19

来源:作者:点击:


  2016年9月正式实施的我国首部慈善法将慈善事业纳入法治轨道,但慈善领域仍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近日,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约谈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轻松筹”相关人员,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积极引导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对于个人求助信息加强审核甄别及责任追溯,切实做好风险防范提示,避免公众将个人求助误认为慈善募捐。

  “轻松筹”是民政部遴选指定的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之一。以社交众筹为主要募捐手段的“轻松筹”,成立之后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发起超过150万个项目、获得2.6亿人次的支持。150万个项目的背后,是一个个因病、因残等陷入困境的个人和家庭,2.6亿人次的伸手为这些个人和家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让他们看到了摆脱困境的曙光。但与此同时,伴随着“轻松筹”与部分类似平台的快速发展,庞大的项目数据对平台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求助信息审核把关不严、虚假慈善诈捐等问题成为慈善事业发展中的顽疾。

  事实上,无论是慈善法还是其配套规章,均只对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进行相应规定,并不禁止个人求助行为。从法理而言,任何一个深陷困境之人都有向他人和社会求助的权利。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认为,落难者积极求助乃寄希望于他人感同身受并因同情怜悯出手援助,施救者慷慨付出则是出于人性之善与自我提升。所以自古以来,雪中送炭屡见不鲜。个人求助乃天赋权利,体现出人类作为共同体的特质。

  然而,个人求助依旧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个人在求助时应当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真实、充分,不应故意隐瞒部分条件或故意夸大病情等困境。但将个体放大至成千上万个需要求助的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的情况,甚至以求助为名行欺诈之实。当数据量再次扩大至上百万的量级,平台如何对这些求助需求进行有效的信息审核:求助者的家庭情况怎么样?治疗某种大病需要多少资金?运行单个项目在某一阶段需要多少钱、整体又需要多少钱?审核这些问题的成本如何解决?一旦出现问题如何追责?这一系列问题,是摆在平台面前的现实困境,也是平台发展所必须打破的现实壁垒。

  这次民政部约谈“轻松筹”,说到底就是公民个人实现轻松筹的背后,需要平台操作方主动承担起并不轻松的责任,这个责任,是对自己负责,对慈善法负责,更是对社会公众负责。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