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从近几年网上发生的一系列环境舆情事件来看,这种敏感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死循环。让环境舆情事件“脱敏”,已经成为走出死循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
新华网舆情分析师 李向帅
近年来,一些重大涉环境项目呈现出“见光死”的特点。尽管在2012年多起环境舆情事件爆发后,就有媒体提出了“双输”的观点,但几年来,这一“双输”的悲剧仍在不时上演。
某地要上马一个与环境有关的项目,即便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如垃圾处理厂),不但当地老百姓对此特别敏感,担心环境污染等问题,并由此上街,而且当地政府也特别敏感,面对上街往往显得手忙脚乱,在仓促应对中草草了事。
百姓的敏感,直接促成了政府的敏感,而政府敏感后的草草了事,又成为百姓敏感的一个诱因。
从近几年网上发生的一系列环境舆情事件来看,这种敏感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死循环。让环境舆情事件“脱敏”,已经成为走出死循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
“科普”是实现环境舆情事件脱敏的第一个关键词
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环境问题的恶化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在塔西佗陷阱效应下,当政府的公信力不足于打消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大众的焦虑便产生了。问题是,污染与否与大众的焦虑无关。这就需要加强科普,通过专家言论来消解公众焦虑。
从舆论长期关注的PX话题来看,媒体持续不断地科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PX的“去魅”,有助于公众更为客观地认识PX。
环境舆情事件脱敏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利益”
重大环境舆情事件处置难度较大,利益是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处理好政府、居民与企业的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如何平衡?
一方面,不少项目或直接或间接都是有利于改善民生的,但这种“改善”需要量化,变成民众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公平公正地处理项目本身的成本(尤其是其中的潜在环境风险)分摊问题,也很重要。良好的防范风险的方案,有保障的执行,有助于缓解项目落地的阻力。
再一个关键词是“权利”
目前,老百姓对知情权、参与权等的强烈欲求与有关部门放权不够的矛盾,成为一系列环境舆情事件中最为鲜明的一对矛盾。事件的调研、准备、决策等多个环节,民众意见缺席,是多个环境舆情事件的共性,也是“一闹就停”的症结所在。
互联网促进了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也为官民互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敬畏民意,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让民众参与到事件当中,事前、事中、事后都接受民众监督,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隔阂,走出重大涉环境项目“见光死”的困境。
分享到朋友圈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