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毕 业 设 计(论 文)
题 目: 网络社区舆情分析
提示:本文原版含图表word版全文下载地址附后(正式会员会看到下载地址)。这里只复制粘贴部分内容或目录(下面显示的字数不代表全文字数),有任何不清楚的烦请咨询本站客服。
摘要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社区成为了社会民众言论的一个集散地。在民主与自由的呼声下,网络舆论趋于复杂和多样化。因而网络舆情的管理,对于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传统舆情与网络舆情衍生、传播媒介、价值观等特征的对比分析,总结出网络舆情的新特点;并从当前热门的三种主流网络社区入手,对其运营模式、舆情传播特性做分析,根据其特性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根据去年互联网年度报告数据,从热门舆情事件和网络社区平台两个角度入手,结合网络舆情五大特征进行分析,对当前网络舆情管理做评价,并提出相关管理建议。
就各级管理者对于去年十大热点问题的应对措施来看,不论是在反应速度还是事件背后与民众的沟通效果,相较于前年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仍有一些舆情控制手段流于表面,缺乏长远的机制,易使负面言论在平台特性的催化下发酵膨胀。因而不论是网络运营商还是政府管理人员,或是社会民众,都应发挥网络社区的优势,规避其劣势,利用好网络舆情这把双刃剑。
关键词:舆情;网络社区;舆情管理;传播
Abstract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is highly developed in today’s society. And the Internet community has become a distributing centre of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demand of the democracy and freedom,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ing complicated and diversity.
In this condition, the manage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a great and profound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rough comparing the emerging ways, transmitting vector and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new features of the online community. Then analysis the operating mode and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 three of the current typical community of network.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comparing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y analysis 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et data last year, combining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five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the curr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n evaluat
……(新文秘网省略251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的总和。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可以是零散而非体系化的,它的存在不需要依附于多数人的认同。
著名舆情学奠基人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舆情学》中写到:“舆情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义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4] 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1.4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5] 而这些网络平台的诞生,也使得网络舆论的传播渠道更佳多样化。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信息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它直接反映着社会各阶层网民的基本诉求与发展态势。
通常来讲,网络舆情的构成,有六大要素: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
(1) 网络。即信息通讯网络本身,它是网络舆论的最基本载体。
(2) 事件。网络舆情源自于某个事件。
(3) 网民。网民是网络舆情的基本参与者。
(4) 情感。网络舆情要求在描述事件本身上,加以话题参与者的情感态度。
(5) 传播互动。网络舆论的传播依赖于网民的互动,它使得用户相互交换意见,汇聚思想。
(6) 影响力。当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传播范围后,将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舆论在网络上的蔓延传播使得舆论最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特点可以归纳为“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和“突发性”。
(1) 自由性。互联网对于用户来说是开放的。而各种网络平台的诞生,则拓展了用户表达和传递自己意见的空间。互联网允许用户进行匿名发言,因此其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使得用户在发表言论时挣脱了一定的束缚,各种观点和想法得以迅速表达和传递,进而使得网络舆论具有了较高的自由度。
(2) 交互性。网络平台赋予用户的评论和转载权限使民众具有较高的参与意识。网络用户在进行评论的同时,多种意见相互碰撞、融合,使得热议的网络话题经常形成高度互动的场面。增加了舆论的深度和广度。
(3) 多元性。在互联网上,一个话题的产生往往具有自发和随意性,其内容多与用户本身阅历和所关注事件有关。而大部分的言论则不受主题的约束,因而其产生的舆论的广度则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民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随时写好话题,随时发布。
(4) 偏差性。由于网络舆论的自由性和非专业性,舆论本身多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和感情色彩。一些话题缺乏理性、片面甚至偏激。因而事件本身往往不能够被准确而客观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偏差性。如果一些情绪化的言论不能正确引导和控制,将成为有害舆论进而影响公众情绪和安全。
(5) 突发性。由于网络用户的关系网很容易构建,因而网络舆论的传播极其迅速。一个突发的话题加上情感的渲染,很容易一传十,十传百的迅速扩散开来,使得零散的民众意见汇总成公众意见,造成大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其本身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特点:
网络舆情往往既携带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提倡性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低级的误导性言论。一些情绪激进的网民甚至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对于低俗、偏激、虚假等一系列消极负面的言论,如果引导不善,加之互联网本身的自由性和多元性,很容易造成人多势众的舆论暴力,重则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因而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我们应该有效的利用舆情积极的特性,去克制和避免其消极特性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将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因此,对于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预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需求,其研究过程与成果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将对传统和网络舆论传播理论、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的协同优势,并从网络热点话题和主流网络平台两个角度入手,对其舆论传播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当前社会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从社会舆情及网络安全的角度对网络舆情衍生出的社会舆论隐患等现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舆情引导和管理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二章 舆情分析研究综述
2.1相关研究方法
2.1.1传统舆情分析方法
如果我们将信息传播的过程简易化,可以概括为:信源→信道→信宿。其中,信源,是信息的发布者,即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创作者。信道,即信息的传播介质。对于传统舆情来说,多为平面媒体。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在传统舆情范畴内,可以理解为平面信息的读者。
对于传统舆情分析来说,公开的媒体资料,是最重要的情报来源。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公开媒体资料中,报纸信息量巨大、覆盖面广泛、主题性较强且内容多贴近民生,同时涵盖经济、人文、军事等多个领域,因此成为了传统舆情研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也是公信力最强、把握舆情最为有效的传播媒介。
而舆情分析,最重要的是信息本身的收集,于是图书情报工作,成为了传统舆情分析的重要环节。对于图书情报工作者来说,需要具有较高的加工、整理、分析能力,而信息收集的过程,也需要有较高的流程规范。
而对于舆情的深度分析则需要对话题进行分类和追踪。
一般来说,一个话题本身所处的阶段,分为:初始期、关注期、裂变期、高涨期、消解期和反馈期。
图2.1 话题发展阶段
传统舆情领域上,采用剪报等技术进行舆情追踪和分析,积累了宝贵经验。
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诞生和网络平台的演化,网络舆情信息量巨大、呈几何增长态势,不论是舆情的信源特征还是传播渠道,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六个话题阶段,也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并失去了明显的阶段界线。因此,传统的舆情收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而最终使得适用于网络舆情的新兴分析技术应运而生。
2.1.2 网络舆情分析方法
而网络信息量巨大,因此单纯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实现对于热点话题的检测、收集、追踪和处理。这就要求实现相关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对于现代舆情分析,其核心技术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自然语言理解就是研究如何能让计算机理解并生成人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目的在于建立起一种人与计算机之间密切而友好的关系,使之能进行高度的信息传递与认知活动。[6] 自然语言理解使得网络舆情的分析走上了信息化的道路。
国外关于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起步较早,一些卓有成就的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都提出了一系列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比较著名的理论有:转换生成语法、语义网络、生成语法、蒙塔鸿语法、概念依存理论、语义网络理论语料库语言学等。
我国的自然语言理解研究,需要以汉语为研究对象,虽然这使得我国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相交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困难,但近几年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当现代信息化分析方法得以实现后,智能化舆情分析系统也营运而生,而这样的系统,通常应具备舆情分析引擎、自动信息采集功能、数据清理功能等,而它们的出现,也将有效实现对于网络舆情的及时追踪处理和后续的舆情管理工作。
2.1 相关舆情分析系统
(1) 方正智思互联网信息监控分析系统。方正智思舆情系统是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研发的一款舆情监测分析工具。[7] 该系统运用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的核心技术,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其独特性及其专业的行业定位,跟踪突发事件,以智能检索、自动分类、自动摘要、自动提取关键词、反馈学习、统计报表为辅助工具,实现对舆情事件综合分析预测。
(2) 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由中科点击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该系统利用互联网信息采集、文本挖掘技术和全文检索技术,各大网络资源进行热点发现、热点跟踪与实时监控等多项服务,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定向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从而帮助政府、企业及时掌握舆情动向,准确捕捉预警信息。[8]
(3) 谷尼Goonie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谷尼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由谷尼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以信息采集、文本挖掘技术为核心,应用信息采集技术、内容管理技术、知识管理技术、信息分类技术,实现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热点追踪、新闻监管等功能需求的系统。[9]
第三章 传统与网络舆情对比
3.1概念
3.1.1传统舆情
传统媒介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报纸、杂志和书籍[10],因而传统舆情可理解为以报纸、杂志、书籍等传统媒介为载体的舆情总和。
3.1.2网络舆情
如前文中提到,即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5]。
3.2生成方式
舆论的形成上,存在“自发”与“自觉”两种不同状态。
所谓“自发”,是事物未受规范和约束时的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是一种缺乏自觉和反意识的存在状态。它指的是人们未认识﹑未掌握客观规律时的一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客观必然过程所支配,往往不能预见其活动的后果。
所谓“自觉”,则指事物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具有反思意识,能够预见和调节自身发展方向的一种存在状态。
3.2.1传统舆情的自觉特征
在传统的舆情概念上,由于其受媒介的空间限制,并且具有一定的把关意识,舆论在其从生成到公开化过程中往往受社会价值观、媒介把关条件的限制而“被筛选”,因而使得其在生成上更具有自觉特征,舆论内容不论是在主题还是在价值观念上,由于受到特定限制和引导,也具有一定局限性,通常对于其发展方向,有着一定预期的定位。
3.2.2网络舆情的自发特征
而网络舆情概念上,舆论的议题则多是自发地源于网民的个人议题,而不受到主题及发言人自身条件的限制。互联网赋予网民匿名发言的权力,使得议题的生成具有较高的自由性。在当今这样的互联网,各大网络平台错综复杂。据人民网《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网络论坛、博客、新闻跟帖已成为三种最强大的网络舆论载体。而近两年炙手可热的“微博”(Micro Blog)则是网络平台的新兴模式。不论是以哪种形式存在,这些网络平台环境都相对公开自由。传播媒介的易得和传播环境的相对开放、自由,已经使公众舆论挣脱传统环境的束缚,在生成方式上更具有自发意识,也使得议题的产生、舆论的发表更加便利、高效。而这样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和自由开放的传播环境则可以使单一的个人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演化成公众议题甚至是成为社会议题的热点。
3.2传播媒介
信息与媒介的关系,就如同水和盛水的器皿一样。信息的存在和传递需要借助一定媒介才能得以实现。
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把传播媒介看成是人体的延伸。他认为,人类最初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如耳朵、眼睛、嘴和手等来表达并交流信息。[11] 他的这一观点使得人们对于媒介的理解,由先前的静态的、机械的形式,上升到了动态的、能动的层面上来。
通常来讲,传统媒体多是指以影印技术为代表的平面媒体,如报刊、杂志、图书等,因而传统媒介多以纸张为承载媒介。
而网络媒介,则是一种以数字媒介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它伴随着信息数字化与互联网的诞生而生成,是集文本、图像、声音为一体的综合媒介。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人类舆论传播技术不断改善创新并实现了飞跃,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传播也开启了人类舆论信息传播的新起点。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交互运作,打破了从前传统媒介一统天下的格局。同时,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仍有着相互无法代替的特征,本文从如下三个角度对二者进行类比:
(1) 信息容量。传统媒介由于多由纸质媒介为载体,因而其所承载的信息多受到版面的制约而具有了容量限制。以此,传统媒介在信息容量上,呈现出“平面性”的特点。而网络媒介所具有的开放性结构,以及集信息检索、超链接等技术为一体的特征,使得它在信息容量上打破了空间限制,多维度延展,呈现出“立体化”的特征。
(2) 信息层次。以影印为核心技术的传统媒介,使得人们在信息的接收上传承了翻页阅读的习惯。而传统舆情信息多以文本形式存在,因而其信息的层次具有单一性,信息理解需要借助人大脑的二次加工——想象。网络媒体由于数字化技术,具有多种媒体融合功能,其多媒体特征使得信息以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交互呈现,因而其信息层次丰厚,具有一定交互性。
(3) 传播范围。纸质媒介的传播需要经过出版,以传统的影印营销模式向各地发行。并且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借助销售代理、批发商等多种资源途径,具有一定的空间规模,也受到传播时间的限制。而互联网将多种信息资源通过数据链路联结在一起,通过其特有的传输技术,实现了全球资源共享。由于信息传播多以数字化形式,以光速在光线上传播,这也使网络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具有高效性,使得信息的生成与接收同步,打破了传统媒介静态化的格局。
然而辩证地来看,纸质媒介虽然在技术上难以企及网络媒介所具有的 ……(未完,全文共26807字,当前仅显示7060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