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时空 > 舆情

关于舆情处理情况的说明

时间:2017-07-29 10:13

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关于舆情处理情况的说明篇一《网络舆情处置反馈情况》 ...

关于舆情处理情况的说明篇一
《网络舆情处置反馈情况》

网络舆情处置反馈情况

请接到舆情通报后,请涉及到的区(市)县总工会(办事处)、市总产业工委(会)核实情况,及时处置。并填写网络舆情处置反馈情况报市总宣教部。

关于舆情处理情况的说明篇二
《舆情管理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舆情管理系统

需求规格说明书

2013年6月

1引言 .............................................................................................................................. 3

1.1编写目的 ................................................................................................................. 3

1.2背景 ........................................................................................................................ 3

1.3定义 ........................................................................................................................ 4

1.4参考资料 ................................................................................................................. 4

2任务概述 ....................................................................................................................... 5

2.1目标 ........................................................................................................................ 5

2.2用户的特点 ............................................................................................................. 5

2.2.1办公室(新闻中心) ......................................................................................... 5

2.2.2各级领导........................................................................................................... 6

2.2.3专业部门........................................................................................................... 7

3系统总体设计 ................................................................................................................ 8

3.1系统平台总体框架 ................................................................................................... 8

3.2系统业务总体设计 ................................................................................................... 9

3.3 省公司侧业务流程设计 ..................................................................................... 10

3.4 地市局侧业务流程设计 ..................................................................................... 10

4需求规定 ......................................................................................................................11

4.1对功能的规定 .........................................................................................................11

4.1.1舆情信息采集.................................................................................................. 12

4.1.2舆情通知、报告 .............................................................................................. 13

4.1.3突发新闻信息管理........................................................................................... 21

4.1.4应对策略管理.................................................................................................. 25

4.1.5模板管理......................................................................................................... 26

4.1.6通用功能......................................................................................................... 27

4.2对性能的规定 ........................................................................................................ 28

4.2.1精度................................................................................................................ 28

4.2.2时间特性要求.................................................................................................. 28

4.2.3灵活性 ............................................................................................................ 28

4.2.1精度................................................................................................................ 29

4.2.2时间特性要求.................................................................................................. 29

4.2.3灵活性 ............................................................................................................ 29

4.3 友好提示要求 ....................................................................................................... 29

4.3 操作规范要求 ....................................................................................................... 30

4.4其他专门要求 ........................................................................................................ 30

4.4.1系统安全需求.................................................................................................. 30

4.4.2可维护性需求.................................................................................................. 30

5运行环境规定 .............................................................................................................. 31

5.1设备 ...................................................................................................................... 31

5.1.1应用服务器环境 .............................................................................................. 31

5.1.2数据库应用服务器........................................................................................... 32

软件需求说明书的编写提示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描述了舆情管理系统业务情况,供各相关的系统开发人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来了解有关舆情信息采集、舆情处置通知单、舆情处置报告单、突发应急事件报送、应对策略管理、舆情信息发布、舆情处理过程监控等业务。同时,本文档也作为舆情管理系统研发设计工作的主要依据。

阅读者主要有公司信息部、办公室、新闻中心、专业部门负责突发事件联络人,系统开发项目组、平台架构组、数据库设计组、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组、支持服务组等。

1.2背景

舆情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信息传播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影响范围是越来越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微博的出现,当前已进入自媒体时代。互联网上一件小的事情经过微博的传播,意见领袖及传统媒体的跟进,就可能形成一起大的舆情事件。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内容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越来越高涨的公众主权意识和效果越来越明显的舆论监督,都推动着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公用事业单位和企业。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其国企自然垄断性、公用性、服务性的特点,决定其必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较容易引发突发新闻事件,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带来不稳定因素。如何建立预防、应对、处置机制,有效维护企业的声誉形象,确保企业和谐稳定发展,引起了企业领导上下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的贯彻并落实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变,真正做到“由内部管理转向外部服务”的工作重点,公司就有必要对下辖的19个机构已发生

的突发新闻事件、安全事件、焦点信息、热点信息等的负面影响进行及时有效控制和引导,建立一套可快速响应、信息全面可靠的舆情管理系统平台,以更好的解决消除或降低负面影响,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实现突发事件的可控、在控。

1.3定义

公司舆情管理系统就是要通过建立省公司、地市和区多级联动舆情监控机制,实现对媒体上出现的对公司或所属单位的工作和形象产生不良影响的媒体报道或言论,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公司对舆情的监控主要通过网络、新闻、电话等多种方式对舆情信息进行监测与记录,并将采集到的各类舆情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研判与分级,针对不同的级别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并及时将处置措施和信息按照内部应急方式进行通知和报告。

通过舆情管理系统实现对内部、外部舆论信息的分类整理、危机处理、内外部信息发布、舆情跟踪,确保将舆情事件发生后产生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有效范围内,提高客户的服务质量。

1.4参考资料

《公司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

《公司突发危机事件新闻发布管理办法》

《公司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制度》

《公司新闻危机处置应急预案》

《公司舆情监测与处置业务指导书》

2任务概述

2.1目标

公司传统的舆情处置流程为基础,结合建设的 “营配信息集成系统”、“营销系统”和“大范围管理系统”等为主要基础数据信息来源,实现对舆情发生过程进行实时处理、跟踪和结果反馈,并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模板以短信、发文、大屏输出等多种展现方式呈现给不同用户(领导、各级管理单位、新闻媒体等其它介质)可视化的界面,确保舆情事件在整个过程中以统一的口径告知相关单位并对外发布信息。

2.2用户的特点

2.2.1办公室(新闻中心)

2.2.1.1 省公司办公室(新闻中心)

1. 对全省各单位舆情的监测。根据舆情状况进行舆情分析、分级。及时向

有关部门及单位通报舆情信息。按照网公司办公厅的要求进行舆情处置情况报告。及时对处置后的舆情进行跟踪。

2. 协助业务部门处理省公司层面的负面舆情事件。与省级或以上的新闻媒

体的沟通协调工作。开展初期引导工作或其他相关工作。

3. 指导直属单位的舆情处置工作。必要时根据舆情分析情况发布新闻宣传

工作指引。

4. 建立舆情登记台账,记录舆情信息来源、主要内容。节假日期间,由舆

情值班人员进行监测并初步处置。

关于舆情处理情况的说明篇三
《网络舆情处置有关规定》

江纪发〔2012〕3号

关于印发《江城县纪委监察局网络舆情管理

处置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乡(镇)纪委、各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县直部门纪检组(纪委):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一些负面舆情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具有传播迅速、影响深入、后果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如不采取得力措施及时应对和引导,对社会公众安全会形成较大威胁。为积极利用网上宣传,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妥善处置网络上负面信息,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办法。请各单位按照通知精神,对照《实施办法》遵照执行。

中共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2012年3月20日

—1—

江城县纪委监察局网络舆情管理处置实施

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积极利用互联网宣传,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妥善处置网上负面信息,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政府工作和形象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涉及全县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第二章 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组织机构

第三条 江城县纪委宣教室是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决策和指挥机构;网络舆情应急办公室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在领导小组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和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全县各部门对各自业务范围内的网络舆情负责,是网络舆情管理和处置执行者。

第四条 县纪委设立网络舆情监测机构,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汇总、分析工作,网络负责人负责上报工作。全县各职能部门负责配合并参与网络舆情管理与处

—2—

置工作。全县各职能部门负责网络舆情监测、控制和化解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网络舆情的监测

第五条 为及时了解掌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具体执行部门必须做好网络舆情的检测工作:

(一)政府监测机构要建立24小时舆情监督制度,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如遇重大节假日或特殊时期,另外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舆情监测;

(二)全县各职能部门要明确管理部门,设置专(兼)职岗位和人员,在正常工作日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

(三)政府监测机构,在对涉及政府的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的同时,要站在公众立场对政府工作和舆情应对提出第三方咨询意见。

第六条 网络舆情的监测结果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报送制度:

(一)聘请的专业机构以周报的形式,定期向县纪委应急办公室报送网络舆情信息;

(二)遇突发事件及重大舆情发生,各监测机构应于第一时间报告县纪委应急办公室,并以特报的形式,在4小时之内,向上级新闻应急办公室报送网络舆情信息。

第七条 县纪委应急办公室负责分析判断突发及 —3—

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提出处置意见。

第四章 网络舆情的控制

第八条 网络舆情发生初期,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具体执行部门必须做好网络舆情的控制工作。

(一)政府应急办公室在掌握、研判舆情后,在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落实对网络舆情的控制举措;

(二)政府应急办公室负责传达和落实领导小组关于网络舆情控制的各项指令;

(三)各单位负责所属营业范围内网络舆情控制的具体工作。

第九条 网络舆情的控制应采取以下手段:

(一)了解掌握突发或重大事件详情,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

(二)启动应急预案,实时联络公司新闻应急办公室,等待处置指令的下发;

(三)积极寻求互联网管理部门的支持和网络媒体的配合,控制舆情的进一步扩散。

第五章 网络舆情的化解

第十条 网络舆情大规模传播后,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执行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化解不良影响。

(一)政府新闻应急办公室负责协调全县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互联网主管部门、网络媒体共同化解网络

—4—

舆情的不良影响;

(二)政府新闻应急办公室具体联络市级互联网主管部门并根据领导小组的部署向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具体执行部门下达网络舆情宣传和参与讨论重点。

(三)各单位负责联络地方业务主管部门、地方互联网主管部门、当地网络媒体控制舆情发展,主动引导舆论。

第十一条 全县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及业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各类舆论阵地宣传我县反腐倡廉的工作,并根据政府新闻应急办公室下达的要求,组织网络舆情通讯员积极参与网络互动。

各单位均应各自组建网络通讯员队伍。

政府新闻应急办公室负责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通联制度,登记网络通讯员组织负责人名录,搭建通讯网络平台,定期举办通讯员培训,对绩效进行考核。

第十二条 网络舆情趋于平稳后,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具体执行部门应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化解情况总结经验,并根据情况采取有利于挽回影响的举措,开展有关工作。

第十三条 政府新闻应急办公室将每次网络舆情的处置情况汇总备案,建立危机公共关系案例库,并定期更新、分析和下发各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具体执行

—5—

关于舆情处理情况的说明篇四
《网络舆情监控、报告、处理办法》

网络舆情监控、报告、处理办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26 更新时间:2010-4-29 8:58:43

(2010年4月9日华 网 字J048号)

为净化网络环境,根据国务院信息办、公安部、国家安全部、教育部及河南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院的网上舆情监控、报告、处理等工作由学院党委、网络信息中心、学生处、院团委、人事处、院办、保卫处等部门协助完成。

二、学院党委为网上舆情监控的领导部门,总负责舆情的处理协调事务。

三、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网上舆情监控、报告事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党委报告,然后根据党委的处理意见(文字批示或电话指示)对舆情处理(如删除、举报等),并把处理结果及时报给党委。

四、学生处、人事处、院办、院团委、网络信息中心、保卫处在发生重大舆情时要全力协助学院党委查处相关校内、外人员。

五、保卫处在发生重大舆情时,要协助学院党委联系公安部门,全力查处相关违法人员,情节严重的要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六、网络信息中心暂设一名专门人员负责网上舆情监控。

七、网上舆情监控内容包括校内外论坛、贴吧、博客、QQ群、虚拟社区等网站。

八、监控人员在工作时间每天浏览查看与学院相关的监控网站至少三次以上,并做好记录。

九、监控人员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备份,并在1个工作日内,填报《华豫学院网上舆情信息报告处理单》,报请学院党委领导阅示。特殊情况,直接电话向党委或院领导汇报。

十、网络监控人员发现包含以下内容信息的。应及时向上级报告;违反法律规定的,应及时上报公安机关。

1、 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2、 损害国家机关声誉的;

3、 煽动分裂国家、破环国家统一的;

4、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 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6、 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教唆犯罪的; 7、 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恶意攻击他人的;

8、 损害学院声誉,影响学院安全稳定的;

9、 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一、对违反网络安全法规或传播有害信息的人员,情节严重的交予公安部门查处。

十二、做好有害信息备份,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1、 把有害信息以文本、web页面或图片等电子格式保存,并分类编号

存储。

2、 做好有害信息的记录情况。记录应包括:有害信息的网址、主题、

发布时间、发现时间、上报时间、处理结果等相关信息。《华豫学院网上舆情信息报告处理单》及附件上报党委批示处理和相关部门落实后交由党委保存纸质资料。

十三、任何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人员有义务配合党委及公安机关追查有害信息的来源,协助做好取证工作。

华豫学院网上舆情信息报告处理单

关于舆情处理情况的说明篇五
《网络舆情办理情况登记表》

众安公司网络舆情办理情况登记表

关于舆情处理情况的说明篇六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基本方法与实战技巧》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基本方法与实战技巧

起泽云

网络负面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应对和处臵网络负面舆情,是对政府和官员行政能力及行政效率的一个考验。恰当而及时地应对和处臵网络舆情能提升政府公信力对树立政府和官员良好的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舆情“风暴”中,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随时有可能被推到风口浪尖。因此,作为主要领导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应接受相关培训。笔者从部门职能职责出发,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一些工作经验,提出应对和处臵网络舆情的方法和技巧,仅供参考。

一、网络舆情的含义

什么是网络舆情?目前尚无权威的被广泛认同的定义。一般认为,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对社会问题具有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简而言之,网络舆情就是网民对某一社会问题或事件所产生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言论、观点、态度和情绪的总和。从这个简单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第一,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这个很好理解,没有网民便没人能发表言论和观点,我们也无从知道其态度和情绪;第二,没有网络就不可能产生网络舆情。

这些言论、观点、态度和情绪必须通过网络途径传播;第三,这些言论、观点和态度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可以简单理解为,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有一定的判断,比如,对舆情好坏的判断,通过网络舆情,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网民的言论、观点及态度和情绪。 本文所说的网络舆情主要是指负面的舆情,也就是平时说的来自网络的“不好的”、对我们造成不利影响的社会舆论。

二、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正确面对网络舆情。有人害怕网络,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其实大可不必。首先,网络舆情是我们通过舆情信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虽然网络舆情不一定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出民情民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网民的真实想法,是顺畅民意诉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对于缓解和化解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网络舆情是公众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它能促进政府公开、透明、公正地解决社会问题,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和官员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了网络舆情的作用,我们才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网络舆情、开展应对与处臵工作。

有网络就会有网络舆情,有舆情就需要我们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臵是政府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网络舆情的应对处臵体现着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恰当而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能最大限度消除不利影响,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官员形象,否则反之。

三、网络舆情的监测

一般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网站,限定一定的关键词搜索,比如,以关键词“元谋 霜冻灾”搜索,检索出375个结果。在检索出我们需要的结果后,再通过浏览网页获取我们需要的舆情,这种方法多半是要人工分析的,费时且效率低。还有一种方法是用软件检索,这种方法简单高效,但是软件需要付费新华舆情在线(Board System的缩写)论坛、关注当地的新闻。这些都是良好的习惯,对于我们了解最新信息,随时掌握舆论动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关注微博、微信、手机短信和网络社群(简称“群”,比如QQ群)等信息,这些也是获取舆情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另外,我们还可以在一些区域设立舆情直报点。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不是来自网络的舆情啊,有没有搞错?其实我们知道,既然都同属于“舆情”范畴,真实的社会舆情和来自网络的舆情二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有的群众在请求相关部门甚至上访要求解决问题无果之后,才转向媒体和网络求助。因此,收集好舆情直报点的舆情信息、利用好直报点也是我们获取网络舆情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有时甚至可能赶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前就已经开始应对处臵,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人多力量大,笔者建议大家可以互通信息,发现负面舆情立即通知相关领导,并报告县新闻外宣办,以便迅速组织应对处臵。之前也曾有领导因害怕由负面舆情造成负面影响,既不上报也不处理,采取一种非常冒险的方法——掖着捂着,但毕竟纸包不住火,万一火势太大,一旦超出了你能扑灭的最大能力范围,亡羊补牢则悔之晚矣,情况更严重的甚至会引火烧身。

四、网络舆情的处置程序及实战技巧

在处臵网络舆情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臵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舆情信息处臵应对的指导和领导。现在对于网络舆情应对处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们有不同的方法。但是笔者认为,网络重大负面舆情的处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这样几个阶段:发现(负面)舆情、调查事实真相、分析研判、形成新闻通稿统一宣传口径、组织回应或继续监测、总结上报。

(一)发现负面舆情。元谋县,除了宣传员和分管宣传的领导外,每年不仅聘任了特约通讯员,还要求每个部门单位和乡镇明确专门的领导和网络评论员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及处臵。他们就是网络监测员,舆情信息管理必须培养和利用好这支队伍。发现舆情后,要求先报告分管宣传或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领导根据情况安排上报县新闻外宣办和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如果是严重的群体性事件等重大事件引发的负面舆情,还必须同时报告县政法委、县公安局及相关职能部门,以便多部门协同及时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和

防止事态扩大升级。重大的负面舆情信息还必须形成舆情专报,让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时了解掌握最新舆论动态。

(二)调查事实真相。在上报舆情的同时,各部门单位和乡镇必须同时组织调查核实事实真相,第一时间掌握事态发展情况。如果是影响较大的负面舆情,可能还需要成立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调查组,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最新发展动态,并形成文字材料,为下步的分析研判、撰写新闻通稿等一系列工作奠定基础。在应对处臵可能引起重大网络舆情的事件时,不仅要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及专家参与调查,还可以邀请网民全程参与,提高事件调查的可信度与透明度,有了这样诚恳的态度,要取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也就会更容易。

(三)分析研判。简单说就是对舆情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与判断,比如说这个负面舆情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是否会在网上被“热炒”,下步采取什么措施才可能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等等。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口头或书面提出应对网络舆情的初步方案,以供领导决策参考。对于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网络舆情,还要适时启动应急预案,这个内容后面还会提及。

(四)形成新闻通稿、统一宣传口径。这是应对和处臵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工作。其实这里面包含了这样一种假设:我们将被公众广泛关注,将会被媒体“热炒”。负面舆情发生后,媒体记者可能会接踵而至,一下子涌向舆情爆发地;或者是引发一场“没有硝烟”的网络舆情大战,展开一场势均力敌的网络博弈。虽然说狼不一定

关于舆情处理情况的说明篇七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

关于舆情处理情况的说明篇八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

关于舆情处理情况的说明篇九
《舆情应对》

网络具有容量大、传播快、影响广、覆盖面宽的特点。应对网络舆情,首先,要摒弃封堵思想。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要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充分尊重媒体,坦诚对待记者,以对媒体和记者的尊重和诚恳赢得理解和支持。要按照从“网上来”到“网上去”的思路。加强与网络的沟通,以面对面的方式和媒体的语言风格,确保新闻和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虚假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先入为主,确保更准、更快、更好地引导舆情。其次、要抢占舆论先机。列宁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面对网络舆情,要有政治敏感性,要迅速核清事实,拟定对外发布口径,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反馈;要先说事实,慎说原因;要边处理边报道,不断跟进发布,增强对网络舆情把握能力和引导能力,抢占引导先机和主动,做到“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引导网络舆论,要由新闻发言人或网络评论员把话说出来,避免把政府第一首长直接推到前台,以保留更大的回旋余地。再次,要回应虚假信息。网络舆情由于上网人员的隐蔽性和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信息真假难辨,致使一些政府或部门很容易成为不准确信息或舆情的受害者。面对虚假信息,是积极面对还是消极对抗,对现今领导提出了挑战。如果以回避或对抗的方式出现,就难免发生舆论危机。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舆论风潮;略一迟缓,就可能带来难以控制的舆论审判,可谓“一言兴邦,一网丧言”。流言始于封锁,谎言止于公开。针对网上强大的炒作力量,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正面引导力量,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有影响力的网上评论员队伍,积极组织评论员参与网上跟贴和讨论,号召广大领导干部参与网评,扩大网上主流声音,增强正面控制力;同时,也可以有选择的邀请一些媒体或“意见领袖”做一些专访或现场报道,丰富信息传播的内容,增强网上权威声音的力量,影响公众、引导舆情。通过这些有号召力的正面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驳斥一些消极的、失真的社会舆论,消除其负面影响,真正做到让事实说话。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情、畅通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作为行使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机关,对网络舆情要高度重视,落实专人负责,及时与网民进行网络交互,把网络打造成沟通的平台、理解的平台、宣传的平台、监督的平台。笔者认为,在网络审计信息公开上须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要“重”而不要“藐”。审计机关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面对网路舆情不能不理不睬,也不能只言片语,敷衍了事。审计干部在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便捷性,通过网络搜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了解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与要求的同时,一定要正视网络的严峻挑战,把网络作为日益强势的新兴媒体来对待,各级审计机关都要明确1-2名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人。应对网络舆情责任人,每天要坚持“上网看看”,搜索网上信息,了解相关舆情,包括正面的、反面的,对重大反面舆情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并根据舆情的不同情况,研究确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二要“导”而不要“堵”。审计对网民曝出的审计信息,不能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对正面的网络舆情要及时呼应;对网络出现的负面信息和过激言论,要立足于疏导、化解的原则,不能不理不睬或者简单否认,更不能采取删贴、删除ID、封网、堵截、对抗等简单粗暴的措施,这些都会给网友以误导;要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舆情、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及时发布消息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同网民坦诚沟通,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三要“急”而不要“缓”。传播迅速是网络舆情的一大特点,面对涉及审计工作的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审计部门不能久拖不决、消极对待,而要及时跟进,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调查事件真相,第一时间把真相公布于众,抢占舆论先机。对于确有其事的,一方面要在第一时间介入公布有关情况,表明态度,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初始状态,并随着事件的进展及时发布最新消息,释疑解惑,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造谣生事甚至恶意诽谤的,则要及时发布权威

的信息予以澄清。另一方面,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同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反映真实情况,争取支持。(彭夫恒)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与“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代中,作为领导干部而言,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关乎党委政府的形象。本人以为,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应把握三个关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领导干部应当了解互联网,这是正确应对的基础。一要加强学习。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知晓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解并掌握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讲,不合理的不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网络舆论虽然产生并流传于网络上,其根源还在现实生活。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加强日常工作的处理是重要一环。首先,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对时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断,准确的理解并掌握上级的精神,不说、不做与时代精神、发展趋势和上级精神相违背的话、相违背的事;对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了然于胸,不说外行话;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领导干部身份,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说与党的基本政策、基本信仰相违背的话;不断的聆听并吸收群众意见,尊重民意,不说“雷人”的话。

其次,要创新政府新闻机制建设。包括建设好并充分发挥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言产生的现实途径;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对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释疑答难;加强与网友的沟通,采取“做客”、与网友网上聊天等形式,主动的说明问题;加强政府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设置话题,主动的引导网友。五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回应工作。

第三,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决策的结果,并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

第四,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要特别注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应对网络舆论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是应对网络舆论的落脚点。具体要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第一时间处理的原则。对网络舆论,特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一定要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应对,不能拖拖拉拉。坚持开放的原则。网络在上达民意、公开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网络已成为作为社会公众一部分的网民群体最为直观、便捷、互动、顺畅的参政议政平台,要让网友充分的发声,这既是政府的职能之所在,也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坚持包容并蓄的原则,对于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吸收,一时做不到的,吸收不了的,要进行充分地、合理地解释,解释要尽量做到详细,不但要讲清楚为什么没有采纳,而且要讲清楚在什么条件下、经过多长时间会采纳,同时,还要讲清楚已经或即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坚持依法处理的原则。(

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政府管理方式正产生着一系列冲击和深刻影响。研究熟悉网络,重视网络舆情处理,学会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是新形势下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集中体现。只要科学应对,善于运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将会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建设性力量。

(一)加强宣传和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日益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面对舆论压力要有承受能力,更要提升应对水平;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更要学会主动研判网络舆情。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定期开展舆情培训,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提高网络舆情的敏锐性,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必须学习在群众和舆论的批评和监督下推进工作,主动接受网络监督。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老百姓可以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表达诉求。让互联网成为执政党学习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把互联网作为向实践学习和群众学习的有效途径,借助互联网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良好氛围。网络反映的问题,有些不完全准确,有些偏颇过激,这需要领导干部具有清醒的判断力,真正把民众利益当成政府施政的方向。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既不畏惧网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不忽视网络的优势和作用,把网络建设成为表达民意的平台,善于从网络舆情中发现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问题,寻找舆情形成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发挥政府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目前,敏感度高和容忍度低,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民生事件的共同特征。而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而言,主管官员对事态的判断,对舆论监督的态度,才是决定舆情应对得当与否的关键。若将私利和仕途置于政府公信力之上,致力于黑箱操作,一味地“捂盖子”,甚至干涉舆论监督,就会使问题的处理偏离正常的轨道,效果适得其反。这一点,在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上就有充分的显露。换言之,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唯有公开透明、依法行事、接受监督、秉持正义,才是应对舆情的正道,才是促进官民理性互动、实现双赢的良策。

1.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J.艾卢尔在《宣传:人类态度的形成》一书中谈到“舆论的不可捉摸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又决定了政府的决策不可能追随迎合舆论,那么只能让舆论来追随政府,宣传则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2]在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中,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就是即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准确消息。在重要敏感事件中,“沉默”未必是“金”。2003年SARS时期,政府向公众对SARS情况的详细汇报和建立起的新闻发布制度,有效的平定了谣言、避免了恐慌;2008年汶川地震,政府每天的伤亡人数、救援情况的信息发布和新闻媒体的及时迅速、透明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打了一场漂亮仗;四川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中,在人民网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在四川省政府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6月5日当天,地方政府官网就发布了13条消息,从事件发生、伤亡情况到救援情况,政府官员赶赴现场均有消息发布,另外,当地政府在3天内举办了5场新闻发布会,即使公布事件处理情况,为媒体报道提供了有力依据。

2.坚持“诚实透明”和“公众至上”理念

在危机事件中,政府部门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政府形象受到了严重挑战。政府形象的形成具有如下基本模型:

图2[3]

政府形象的形成既具有政府本身的行为,也具有对政府行为的解释。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信息发布的态度与效果,本身就构成了政府形象的一部分,二者相互支撑,在对政府形象极为不利的公共危机下,政府做的信息公布工作其实是在进行“矫形传播”,真诚透明的态度,不仅可以化解危机,而且还有助于扭转局势。

“诚实透明”的理念即是,面对公众,功不夸大、过不掩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做一个取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在成都“6.5”公交车案中,当地政府三天五场新闻发布会,很好的体现了“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公众至上”的理念就是“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至上的理念。在湖北石首市骚乱事件中,在事件初期,地方政府面对网友在网上“实时”的报道,却缺乏担当的勇气,没有直面群众、做好沟通工作,而是简单粗暴的将警力推到了最前线,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就没有将“公众”的权利放在心上。

3.借助大众媒体“把关人”角色

大众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受众传播信息,由受众选择、使用、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4]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空间、时间的组织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我们所知、何时知道及知道何种细节有重大影响。”大众媒介具有守望、告知、影响、教化和娱乐等功能,前三种功能,正是政府形象传播所需要的。因此,在大众传播时代,地方政府无法逃避,必须妥善处理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大众媒介不仅仅是发布消息的主要机构,而且还是联系政府与受众的纽带,大众媒介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解”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李普曼认为大众不是对外界实实在在的事件作出反映,

而是对被他称作“虚幻外界”的“我们头脑中的图画”作出反应。[5]在议程设置理论中,议程设置功能是一个分为三部分的线性过程,首先必须设定媒介中将要被讨论的问题的轻重缓急,即媒介议程;其次,媒介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即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政策制定者重视的事物即政策议程。从这三者关系中可以看出,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媒介将公众与政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目光势必会集中在“权威主流媒体”上,地方政府有责任为新闻界提供官方对事件处理调查情况的详细资料,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如果政府不适当封锁重要的信息,必然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流言止于公开”如2003年SARS爆发时,政府对于疫情的信息公开,流言最终消失在官方的声音之下;如H1N1流行的2009年,官方对于H1N1的流行情况及时的发布消息,避免了引起社会恐慌,有效地增加了公众对于预防甲流的知识,并且赢得了公众的信任。

因此,当地方政府的负面形象增大时,需要“把关人”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维护政府的形象;或者策划其他重大事件,迁移公众的视线;或者组织报道正面的新闻内容,扩大正面形象。地方政府积极地利用议程设置理论,有侧重点的公布信息内容,并不代表可以瞒报危机的严重程度,地方政府需要将事情解决的进展情况及时地公布于众,在这里,就可以将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的追究上。这样,可以显示政府“执政为民”的积极态度,公众对于其信任感也会大大增强。

4.完善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

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反应速度是最为迅速的。亲历者用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然后上传到网上,在一些情况下,网民成为了事件的“第一报道者”。网上论坛,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阵地”,根据群体动力学原理,群体中有一个重要属性,即凝聚力,而集体思想是群体凝聚力的一种直接产物,凝聚力可在小型群体中发挥功能。在网络论坛上,网民之间所形成的凝聚力往往集中在“意见领袖”周围。当一个问题出现时,在尚未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时,在一个网络群体中,网民会互相提供资料,试图解决问题,其流程往往遵照下图的程序

图3[6]

在整个流程图中,“资讯基础”影响着对于问题“情势的评估”和“肯定/否定结果的辨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应该全方位的将“资讯”提供给公众。除了尽其所能影响大众媒体之外,还要在网络论坛上,形成自己的凝聚力。

地方政府可以完善其政府官方网站。政府官方网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面向公众的“门面”,更是沟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桥梁。传播互动的沟通过程是舆论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如果在网络论坛上没有政府的参与,那么在网络民意中,政府部门则扮演着“失语”的角色。

地方政府可以学习“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模式,在其官方网站上开放与公众讨论的平台,允许网友匿名留言,由地方政府的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解答,建立高效畅通的解决机制。在这样的解决机制下,遇到突发危机事件,地方政府的信息发布部门,可以随时对公众的疑问作出回应,同时可以随时掌握网络民意与网络舆情。秉着坦诚开放的态度办好办精地方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可以有效地将公众的视线吸引到政府可解决的范围内,建立起高效沟通机制,形成舆论影响,成为意见领袖。

在“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者敏感问题时,地方政府的缺席和失语是不能缓和事态和化解矛盾的。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地方政府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低,形成意见领袖,在危机面前,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达到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