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时空 > 舆情

特殊之年夏粮丰收背后的特殊之举

时间:2020-06-18 09:47

来源:未知作者:主编点击: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题:特殊之年夏粮丰收背后的特殊之举

  新华社记者


  麦田金黄、麦香阵阵,我国迎来今年第一茬粮食收获季。截至16日,全国夏粮收获已过九成。

  “丰收已成定局!”日前,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河北省高碑店市大铺村的一块麦田里高兴地说:“夏粮丰收给国家粮食安全、老百姓端牢饭碗又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这是我国连续第17个夏粮丰收季。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背后,是特殊之年的特殊举措。

  夏粮丰收增强应对风险挑战底气

  麦浪翻滚粮归仓。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蚕坊村,农民们正忙着麦田扫尾抢收,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麦地里来来回回。


  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大李村,一台收割机在麦田里收获小麦(5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飞航 摄

  蚕坊村村民吕省委在地头看着“铁牛”在麦田里驰骋。今年他种的3亩麦子预估亩产在800斤左右,亩产比去年增加了100来斤。“麦子丰收了,心里踏实了。”他说。

  “往年这个时候我都要守在路边拦住经过的收割机才能把自家麦子收了。今年麦子刚熟,区里就为我们村安排了10多台收割机。”吕省委回顾说,过去夏收少说得一个月,现在只需要三两天。“麦一收,跟着货车拉上,你要去哪儿就给送到哪儿。”


  在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杜马乡贤良村,农户在晾晒收获的小麦(5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飞航 摄

  几百公里之外,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种粮大户卞国惠捧起一把温乎乎的麦粒,闻了又闻:“近三年来,今年的小麦生产遇到的坎最多,收成却是最好的,品质也不错。”


  在安徽省五河县新集镇姚管村,农民驾驶小麦秸秆打捆机在田间作业(6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夏粮的主体是小麦。小麦丰收的喜悦不仅洋溢在运城所在的汾渭平原,也洋溢在黄淮海平原、西南麦区等主产区。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查,今年全国夏粮面积有4亿亩,与常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而决定小麦单产的三要素中,亩穗数增加较多,穗粒数基本持平,千粒重接近去年最好水平。这才有了实实在在的丰收。


  在安徽省凤阳县红心镇七里村,农机手将收割的小麦装车(5月27日摄)。 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一粒粒清香的新麦,展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韩长赋说,今年小麦单产、品质和专用麦比例都提高了。预计亩产平均可以提高4公斤,小麦籽粒饱满,一二等麦明显增多,强筋、弱筋小麦的占比比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达到35.8%。

  粮食丰收、仓廪殷实,不仅关系着14亿人的日常饮食生活,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非常时期更是凸显社会稳定“压舱石”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大国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底气。

  “特殊之年的夏粮丰收,充分表明农业的‘压舱石’作用是稳固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安玉发说,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六保”任务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必须坚决保障落实。

  经历爬坡过坎,丰收来之不易

  “我是1955年生人。我的名字,存良(粮),取的谐音,是六七岁上小学时老师给起的。因为那个时候缺粮啊!”山东曹县李楼寨村农民李存良说。

  刚打下新麦的他,如今却不打算存粮了。


  在山东省汶上县郭仓镇,收割机在收获小麦( 6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小麦收了后,要么卖掉,要么放在面粉厂,想吃面了拿上凭证直接去换。”李存良说。

  李存良不存粮了,但种粮的积极性不减。他说,小麦已开始收购,价格和去年基本持平,明年还打算继续把粮种好——“虽然经历疫情等影响,国家支持农业的措施很给力!”

  今年以来,小麦生产经历了局部干旱、暖冬旺长、倒春寒和病虫害,还遭遇了疫情冲击,不久前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又引发了一些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关注和担忧。


  在安徽省农垦集团龙亢农场,工作人员驾驶农机给小麦喷洒农药(4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面对特殊之年的不一般挑战,夏粮生产如何保障?早在3月2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就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要求抓紧制定差异化防控措施,打通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民下田等堵点。

  农业农村部开展奋战100天夺取夏粮丰收行动。针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重发态势,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及早制定防控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各级财政累计安排小麦病虫防控资金超过16亿元。

  “由于准备工作充分,今年夏粮可谓是虫口夺粮。”山东省汶上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荣维淼说,全县统一实施了“一喷三防”,71万亩小麦基本没有大的病虫害。


  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大夏庄村,山东丰信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查看农作物长势(2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回顾疫情最紧张时,也是春季田间管理关键时。不少农资店因疫情关门歇业。很多地区推行“不见面”服务,通过网络群发消息,引导农民手机下单、统一配送,保障了春耕农资“不断链”。

  许多地方的农民反映说,疫情期间农资运输难,县里开设绿色通道;病虫害防治难,农技人员用微信“点对点”指导;农民下田难,当地指导在做好防护的同时,分时下地、分散干活……丰收正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大夏庄村,山东丰信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展示农户在“丰信之家”APP上的订单(2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丰收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前几天,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一块高产示范田的测产结果传出喜讯——中国农科院历时20年选育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中麦578”平均亩产达841.5公斤,创下黄淮麦区强筋小麦高产纪录。

  如今,全国小麦良种覆盖率超过9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农技人员从品种推荐、播种技术、病虫草害防除、水肥管理、收获贮藏及加工等方面提升小麦丰产能力和品质。


  在山东省汶上县郭仓镇,种粮大户郭波波在晾晒小麦(6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继续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随着麦收进入尾声,各地正在抓紧播种秋粮。在运城市夏县胡张乡王学农场,一望无际的麦田里收割机还在忙碌,播种机就已穿梭其中了。

  “小麦收获后及时进行硬茬播种,不但不用担心焚烧秸秆引起火灾,这种新的种植方式还能减少化肥施用量。”农场负责人谷王学说,他们通过投建喷灌设备、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水肥条件,农场千亩“望天收”的旱田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周流村,农民在收获的麦田里复播玉米(6月11日摄)。 新华社发


  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周流村,农民在收获的麦田里复播玉米(6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在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大同镇郎家村的稻田,村民正忙着插秧。夏季是农业用电高峰期,国网建德市供电公司大同供电所的员工这些天的重点工作是检查供电线路。他们对电力线路通道修剪树枝、清理障碍物,对农业专用线路以及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叮嘱老乡抽水灌溉时注意用电安全,拉起了农田用电的“安全网”。

  稳定粮食生产,秋粮是大头。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全力以赴组织农机抢时抢墒播种,扩大适播面积,提高播种质量,特别是抓好双季晚稻面积落实。同时,立足抗灾夺丰收,重点防范东北夏伏旱和早霜、南方洪涝和台风等灾害,抓好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防控,跟踪监测沙漠蝗发生动态,做好防治准备。


  安徽省五河县申集镇彭集村农民抢抓农时冒雨插秧(6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安徽省五河县申集镇彭集村农民抢抓农时冒雨插秧(6月10日摄)。 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与粮食产业完整性、链条紧密性、结构合理性密切相关。”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提出,压实责任和加强考核,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推动承储企业认真履行主体责任。

  面对未来,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从春到夏、从南到北,时钟一刻不停,农人脚步不停。广袤大地上,希望的田野充满勃勃生机。(记者董峻、于文静、王飞航、姜刚、张志龙)


  在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农机手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