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时空 > 舆情

长三角网络舆情研究季报:金融创新、数字产业成为经济关注新重点

时间:2020-06-24 13:03

来源:作者:点击: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当前,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值一年,本研究通过对国内新闻网站在2019年第三季度(7月1日-9月30日)的以“长三角”为关键词的报道的研究,对当前媒体形塑的长三角的形象进行分析,以此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状进行把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易步大数据监测与分析系统,以“长三角”为关键词,爬取了64711篇新闻报道,数据时间区间为2019年7月1日0时至2019年9月30日24时。研究综合运用文本挖掘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一方面,本研究对所有64711篇报道进行声量和关键词分析;另一方面,本研究深入分析了东方网(922篇)、中国江苏网(653篇)、浙江在线(2304篇)和中安在线(672篇)对“长三角”的报道。为回答媒体对长三角的形象建构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状,本研究着重分析了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地媒体的报道来源、报道数量、报道内容以及四地报道的比较。

三、研究发现

(一)谁在报道长三角:新闻报道的来源分析

在对2019年第三季度“长三角”新闻报道的来源进行分析后,本报告发现:总体而言,“长三角”新闻报道的来源呈现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新浪、搜狐等商业类媒体最热衷报道长三角;人民网作为国家级媒体,也对长三角予以了较高的关注度;浙江、上海等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成员,其所在的地方媒体也对长三角议题较为关注;此外,金融类、经济类网站也在长三角议题上保持较高的报道量。相关媒体报道具体数量如下图:

图一:长三角报道新闻来源分布

对相关文本进行细读后发现,不同媒体对长三角的关注点也各不相同:

一方面是,以新浪、搜狐为代表的商业综合类门户网站和东方财富网、金融界等专业类网站最关注长三角议题在金融、经济层面的影响。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新浪网虽然是综合类门户网站,但其对长三角的报道,大量地集中在财经新闻版面。与之相呼应的是东方财富网、金融界等金融类专业网站在长三角议题上的高报道量。由此可见,长三角一体化在金融、经济方面可能产生的效应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另一方面是,以人民网为代表的全国性媒体和以浙江在线、南湖晚报、澎湃新闻、东方网为代表的地方性媒体则最关注政策层面和事件层面的长三角一体化。其中,人民网作为全国性媒体,对长三角的关注点更加广泛,涵盖宏观和微观。在宏观层面,长三角一体化常常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全国性战略并置,因此在一些粤港澳、京津冀的报道中,长三角也常常作为类比对象而出现;而在微观层面,长三角区域的活动、相关政策和长三角各地区的各类举措则成为人民网的报道重点。在第三季度,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2019人工智能大会、上海书展等长三角区域内的大型活动以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印发、新设自贸试验区等涉及长三角区域的政策报道成为相关热点。另外,由于恰逢十一黄金周,长三角作为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其交通、旅游景点服务等议题也被多篇报道提及。澎湃虽然是上海报业集团主办的网络媒体,但其对长三角的报道并不局限于上海本地,其设置的“长三角政商”栏目将报道的视野拓展至了长三角三省一市。而浙江在线、南湖晚报对长三角的报道则具有强烈的本地化特征。

(二)长三角的高光时刻:新闻热度趋势分析

从新闻报道的热度来看,第三季度的长三角报道数量总体而言比较平稳,绝大多数时候每个星期报道量差异并不大,并且呈现一种“工作日多、周末少”的周期性规律。

在第三季度的长三角报道中,出现了两次明显的峰值。相关报道数量及热度变化如图:

图二:长三角报道热度趋势图

第一次峰值出现在8月3日,当天共有2657篇报道。当天,主要的核心事件是对上半年中国城市GDP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长三角作为一个分析因素被多次提及。例如,对于“苏州在基建投资增速上的突破”的分析认为,“苏州搭上了长三角一体化‘快车’”。

第二次峰值则出现在9月20日,当天共有3823篇报道。当天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两个事件:一是《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印发,二是习近平总书记调研黄河。而在上述两个事件的报道中,前者长三角与珠三角、京津冀一道,作为并列的世界级城市群而出现,后者则是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起作为重大国家战略而出现。

(三)四地共话长三角:新闻内容分析

上海、浙江、江苏与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主体,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实现四地之间的联动和协同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命题。围绕这一核心命题,本报告选取了东方网、浙江在线、中安在线和中国江苏网这四个网站,对其在2019年第三季度围绕长三角的新闻报道进行细读,后展开分析,从而探索三省一市各自的本地网站对长三角的主要关注点以及其对自身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定位。

1.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城市

(1)在上海的长三角一体化报道中,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层面,上海都被勾勒为长三角的“龙头”,是长三角片区最重要的核心城市。

在政治层面,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以中共一大、二大会址及四大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基因,及其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地位,在长三角中具有独特的政治地位。例如,在东方网9月19日的一篇题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青吴嘉三地开展主题教育研讨会》的报道中指出:“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示范区建设的主力军、突击队,我们一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高质量、高标准地落实到位,体现我们地方党委政府的政治意识、政治担当、政治自觉”。

在经济层面,国家为上海量身打造的“三大任务,一个平台”发展战略凸显了上海对长三角经济带的核心主导、龙头引领和平台服务作用。在第三季度,报道数量最多、力度最大的经济议题是“第二届进博会”和“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报道数量分别为146篇和98篇。例如,在8月24日的一篇关于进博会的报道中提到,“(上海)把握‘三大任务一大平台’的历史性重大机遇,坚决服从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放大进博会的溢出带动效应……在重塑上海城市发展形态格局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而在9月30日的一篇对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报道中则指出:“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一项重大任务,更是新时代上海发展的一张‘王牌’。”

(2)上海积极发挥其在文化服务方面的优势,一方面以“江南文化”来书写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之间的文化渊源,另一方面则以“海派文化”勾连长三角与国际之间的文化互动。

根植于苏沪两地的江南文化,成为上海与其他长三角城市的文化与精神标识。而以江南文化为根基、融合开埠后传入的西方文化的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具有兼容并包、内外并蓄的独特风格。在第三季度的报道中,围绕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展开的书展、画展、讲座论坛、时装比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成为上海本地长三角报道的一大特色。例如,8月14日题为《上海书展提升“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的新闻报道指出,“江南文化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标识、共有的精神记忆,也是上海城市底蕴的源流之一。传承之、弘扬之,是凝聚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合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应有之义。”而在9月30日的一篇对服装设计比赛进行的报道中则指出,“传统文化融入海派文化,创新手法打造现代中装……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海派文化更好地融合,以振兴民族品牌,立足上海四大品牌建设,辐射长三角地区和全国,将民族文化兼容并包,使中华民族服饰多元一体,推动新时代、新世界、新文明的服饰文化建设体系。”

(3)“轻城区,重郊区”是上海长三角报道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下,作为龙头的上海除了与浙苏皖三省联动发展,同时强调促进和推动上海郊县和三省一市交界地带的发展,青浦区、金山区、松江区、奉贤区等上海郊区在长三角报道中被频频提及。

青浦区位于上海西部,南与浙江嘉善接壤,西与江苏苏州、昆山接壤,是上海唯一一个与苏、浙两省接壤的区县,极佳的地理位置赋予了青浦区在长三角片区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青浦区将自身目标定为“努力成为长三角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既要“努力发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大前门、桥头堡和主阵地作用”,又要抓住机会,使“这座以往的农村县城、郊区新城脱胎换骨,真正向上海的门户城市、长三角的示范城市和面向全球的国际城市迈进。”

“金山区位于上海湾区中心地带,更是杭州、宁波、苏州等湾区主要城市一小时经济圈的中心,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金山滨海地区的联动发展能级,努力使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桥头堡’的磁场效应更加突出,成为长三角“新兴产业的成长地、创新创业的汇聚地、宜居宜游的优选地、城市生态的滋养地、联动发展的共赢地”。

2.浙江:杭州崛起与对接上海并行

(1)在一体化进程中,浙江积极对接上海,尤其是浙北地区,借助地理上临近上海的优势,在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与上海对接,凸显出极强的联动发展效应。

在新闻报道《浙江“‘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发布会》中援引的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的发言清晰地呈现出了浙江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定位:“如果把长三角一体化涉及到的三省一市比作一个团队的话,上海理所应当是这个团队的龙头和队长,苏、浙、皖三个省都是重要的队员”。

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浙江积极对接上海。其中,处于浙北的嘉兴,因其区位优势,成为浙江与上海积极对接的典型代表。例如,在9月6日的报道《如何当好上海的桥头堡?嘉兴市委书记‘聚焦’这三件事》中指出,“嘉兴要扛起上海‘桥头堡’和‘门户’两大历史使命,奋力打造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宁波则借助宁波港的优势,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例如,7月31日的报道《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全力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指出,宁波将进一步增强世界大港的辐射力,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联盟建设,完善港口管理运营一体化机制,推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与上海港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绍兴则强调其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文化优势。例如,7月24日的报道《绍兴探索特色文化产业振兴发展之路》指出,绍兴一方面要积极建设文创大走廊,努力塑造长三角文化共同体。具体而言,绍兴与杭州共同举办“南宋文化节”,谋划上海文博会绍兴分会及杭州西博会绍兴分会,开展越剧等戏曲展演特色活动;另一方面,绍兴正按照世界遗产标准保护利用古城,深化古城城市设计,注重植入产业因子、市场元素,留住长三角现代化大城市的古城记忆。

(2)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浙江省在关注对接上海的同时,也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产业的特色发展模式。

近年来,依托数字产业,杭州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而在长三角一体化当中,相关媒体的报道显示,杭州不仅要对接上海,更要发展特色,在数字产业方面成为核心城市。例如,7月25日的报道《三天牵手三座城!融入长三角杭州的思路是这样的》援引杭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观点:“在整个长三角范围,杭州要通过对接上海,争取上海溢出的优质资源;在杭州都市区范围内,杭州则要更多地担当核心地位,发挥辐射作用。”7月21日的报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浙江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援引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的发言同样指出,以杭州为中心所形成的数字经济产业链,是浙江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并被省委省政府提升到了“一号工程”的战略高度。而7月1日的报道《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已进入国内第一梯队 一份研究报告全景扫描了产业发展情况》则进一步指明了杭州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报道指出:“杭州在大数据、5G通信技术、云计算、跨境电子商务等产业的全国竞争力优势显著,并依托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企业,在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占据重要席位。”

(3)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浙江在对接上海,强调“到上海去”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招商引资,构筑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创业者和投资者“到浙江来”。

2019年年初,“首届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专题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发布的《首届(2019)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杭州整体营商环境在长三角26个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

营商环境成绩斐然的情况下,在9月5日的报道《杭州携手上海推动长三角营商环境一体化》中,有关专家却表示:“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标上海或国际一流标准,杭州现有的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加强。”

9月5日的报道《杭州携手上海推动长三角营商环境一体化》指出,在杭州的创业圈,流传着一句非常温暖的政府承诺:“我负责雨露阳光,你负责茁壮成长。”当前,杭州正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开通运行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打造“移动办事之城”为抓手,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稳步实现与其他城市网上统一办事入口、跨区域身份认证和登记文件互认、市场主体资质类信息全贯通全共享。

因此,综合有关报道来看,虽然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营商环境依然处于优势地位,但以杭州为代表的浙江城市正在大力提升本地营商环境,这反映出浙江显然没有满足于“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成果,而携手上海,对接国际,推动实现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的一体化,吸引创业者和投资者“到浙江来”才是浙江的最终目标。

(4)通过杭州湾大桥、杭金衢改扩建二期等基础建设工程,浙江以交通促进联合,积极发挥其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的陆路枢纽作用。

交通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杭州湾大桥等超级工程代表了浙江为促进长三角地区实现互联互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交通运输的先行引领下,有关报道反映了浙江在长三角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例如,9月7日的报道《飞越长三角!杭州湾跨海大桥书写海上惊世一横》指出,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杭州湾大桥上快速汇聚和扩散,并与上海东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一起,让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成为组合式港口群,也让高端产业项目和创新要素加速流向长三角南翼。

此外,杭金衢改扩建工程也对长三角一体化基建具有重要意义。7月31日的报道《今天,杭金衢改扩建二期全面开工》指出,杭金衢作为浙江省发展轴线的大通道,它串联起浙江大湾区、浙江大花园、大都市区;它亦是内陆省市通往长三角经济圈的主要通道,并与多条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干线相接或交叉,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动脉。

3.江苏:以自贸区和运河文化为主要特色

(1)总体而言,江苏省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认知呈现一种鲜明的区域特色,苏中、苏南和苏北各不相同。

在8月23日的一篇题为《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的报道援引的江苏省省委书记娄勤俭的发言指出:“江苏始终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响应者、有力推动者、坚定执行者。”由此可见,江苏省对自身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定位。

对报道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江苏省不同区域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目标定位呈现一种鲜明的差异。

其中,苏北地区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以全方位对接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为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上海先进的生产经验为苏北城市的生产建设提供了参考。例如,8月20日一篇题为《全面接轨,长三角一体化快马加鞭》的报道中指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盐城正在全方位接轨上海。在营商环境方面,盐城将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最高标准,借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计划’做法,不断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服务管理。”

省会城市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和“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十分重视枢纽设施建设与枢纽经济发展,南京在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的短板引起关注。8月2日的一篇题为《以全球视野发展枢纽经济》的报道中指出:“在枢纽建设方面,南京同时拥有空港、海港、高铁港等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但对标先进城市,空港的国际通达能力还有明显差距,高铁通达各城市的能力也偏弱,需要进一步完善。”

以高新科技发展为特色的苏州则继续立足自身优势,在今年成立第一个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后,继续不断地推进长三角产业园区建设。7月2日的一篇题为《集智造、科研、总部为一体苏州高新区瞄准“中日创新谷”》的报道援引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虎丘区委书记、区长吴新明的观点:苏州高新区“尤其看重自主创新对‘中日创新谷’的重要意义,围绕日本科研院所、初创型科技企业,突出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前沿合作,加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2)交通基建是江苏省在长三角一体化当中的重要关注点,而其中又以南通新机场和北沿江高铁项目的建设为主要特色。

7月12日,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被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作为上海“北大门”和枢纽机场的服务功能也逐渐明确。在当天的一篇题为《海陆空齐发力,长三角“时空距离”拉近!》的报道中指出:“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与南京、杭州、合肥等枢纽机场一起,打造长三角的世界级机场群,机场群的建设将进一步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

与此同时,与南通新机场共同组成“轨道上的机场”的北沿江高铁项目也已敲定,2020年底沪通铁路建成后,南通将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在7月13日的一篇题为《南通新机场将和上海两大机场构成上海航空主枢纽》的报道中引用南通市市长徐惠民在江苏《政风热线市长上线》直播节目中的发言:“这条高铁线路(北沿江高铁)将从成都、重庆、武汉、合肥、南京经过南通,穿过崇明岛连接上海,使南通真正成为沿江的龙头型城市。”

(3)在文化层面,江苏依托京杭运河,通过运河文化勾连长三角之间的文化旅游资源互动融合。

江苏省水域面积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作为京杭大运河起源地,江苏一直是运河覆盖地域最广、沿线城镇最繁华的核心段,大运河纵贯长三角地区1300多公里,流经长三角地区15座城市和近百座古镇。

9月12日的报道《让江南运河文化滋养区域发展》指出:“没有运河就没有繁华的江南。江南运河是活着的经济文化之河,沟通古今,浇灌百姓幸福生活。运河是一条强劲的血管,更是一根睿智的神经。”大运河江苏段不仅串连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和江海文化,还沟通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三大重点功能区,深深影响着江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也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江苏省多地立足独特的旅游和文化资源,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目前,文化旅游融合已成为当地文化建设一大亮点,这也为长三角其他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无锡各大景区纷纷开展的旅游演艺项目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新增长点。在7月23日的一篇报道中引用了无锡市文广旅游局艺术处相关人士的发言称,“这两年在旅游演艺作品创作方面,无锡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努力打造适合文旅融合的项目载体。”

(4)通过自贸区建设连通长三角,也是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重要特色。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自贸片区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样态。

其中,南京片区旨在打造自主创新的“先导区”,辐射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助推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做出贡献。在8月27日的一篇题为《南京片区:“三区叠加”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报道中指出:“目前,南京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设立自贸区将推动南京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南京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提升南京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水平,促进南京首位度的提升。”

苏州片区旨在打造高端产业的“聚集区”。例如,8月27日的报道《苏州片区:以突破性制度创新打造“一区四高地”》中提到:“苏州片区将着力在贸易便利化、产业创新发展、金融开放创新、跨境投资、知识产权保护、聚集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开展具有特色化突破性制度创新,打造‘一区四高地’,即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

三个片区中唯一拥有海港的连云港片区则将重点放在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之上。在8月27日的报道《连云港片区:对接“一带一路”构建双向开放重要门户》中提到“连云港片区提出的相关政策制度设计和创新举措,主要是立足港口核心资源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探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新模式、新路径。”

4.安徽:借力长三角,实现自身发展突破

(1)作为长三角三省一市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虚心学习、积极对接的姿态,希望借助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平台和资源,从而实现自身发展的突破。

在“中安在线”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相关报道中,安徽省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认为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着开路先锋、示范引领、攻坚突破的重要作用。同时,安徽以“把准定位、联手苏浙、扬皖所长”为主要指导思想,不断深化与沪苏浙常态化沟通协调,以“一体化”的共识、“一张图”的共绘、“一起干”的共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安徽全省都积极对接上海,借助长三角资源,实现自身发展。例如,“宣城市聚焦产业合作,积极谋划推进‘一基地两走廊’建设,着力打造宛陵科创基地和宣郎广宁智创走廊、泾旌绩文化旅游生态健康产业走廊。加强园区合作共建,成功签约松江宣城产业园、宣城萧山产业园合作项目,推动郎溪、广德与溧阳共同编制的《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滁州深入开展“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滁州”探讨活动,开创了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新滁州建设的新局面;马鞍山把加速融入、全面融入、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作为首要战略,敲开了“宁马产业合作,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新大门。

(2)依托中科大的研究优势,安徽省将科技创新作为自身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的主要特色,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力求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在新兴产业方面谋求突破。

安徽省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重点突破,进一步强化了自身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的区域形象。“中安在线”近三个月来的新闻报道集中凸显了这一区域特色,相关新闻报道共421条,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例约为60%,其中包含了安徽省强化创新驱动的一系列建设活动:谋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举办安徽创新馆开馆暨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市场,合力举办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等。

此外,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省会合肥也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在9月26日的报道《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交出两年建设“成绩单”》中指出:“……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当前合肥正加快建设一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长三角地区相关城市紧密互动,积极对接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加快科创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探索建立安徽合肥、上海张江两大科学中心联动发展机制。”

通过科技创新一体发展,安徽省充分发挥了科技大省和省会合肥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安徽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逐步成长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在9月21日的《长三角一体化,民企动力迸发》中援引了科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跃文的访谈:“目前安徽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带动产业发展的势头很好,量子科学、人工智能、超高音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走在国内前列,形成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希望安徽能够通过自己的科技研发基础优势,形成投资高地,吸引资本涌入。”

(3)安徽还积极利用自身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行“新安江模式”,保护“好水”,养育“好山”,将自身打造成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的样板区”。

绿色发展样板区逐渐成为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新的形象标签。安徽充分发挥大江大河、名山名湖的生态优势,在生态系统共同保护方面积极探索。在7月24日《安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文中提到:“皖浙两省签署协议,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第三轮试点正式实施,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推行‘新安江模式’,浙皖合作,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从环境质量补偿向综合发展补偿转变”;在《绿色发展风帆起,创新黄山大潮涌》中则提到“黄山市在83个乡镇172个行政村建成集垃圾回收中心、生态文明宣传窗口和便民服务平台于一体的‘生态美超市’,促进了乡村环境美化和乡风文明养成。据测算,平均每个生态美超市相当于3名农村保洁员工作成效,而投入只需1名保洁员的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扶贫、经济和社会效益。”

安徽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注重发展质量,实现了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和经济优势方向的转化。据8月7日《长三角协同推进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发展》报道:“我省立足资源优势,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引进沪苏浙能源企业投资我省新能源发电项目,促进我省可再生能源快速健康发展。截至目前,长三角能源企业已在我省参与建成5个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装机16.2万千瓦,建成并网光伏和风电项目装机接近百万千瓦。”

(4)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相比,安徽省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仍然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徽积极协调和推动长三角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和联动,成为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有力的助推者。

一方面,安徽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参与到长三角公共资源融通中去。例如8月9日的报道《安徽将参与共建“满意消费长三角”》指出:“安徽将牵头构建“三省一市”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通道,建立消费纠纷异地受理协作转办、跨区域重大消费纠纷群体事件应急处置、疑难复杂投诉举报沟通会审会商等机制,实现长三角地区消费者权益保护一体化、无障碍。”8月18日的报道《安徽编制实施“一体化行动计划”加速融入长三角》中提到:“黄山至千岛湖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到年底前安徽撤除与江浙间的省界收费站。芜湖港与上港集团携手打造安徽至上海洋山港的重要喂给港,马鞍山和浙江舟山港通航‘江海直达船’,合肥与上海、杭州、苏州等长三角7城市间实现刷二维码无障碍异地乘坐地铁。”

另一方面,安徽也积极引入上海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例如,在第三季度的报道中,媒体聚焦在上海在长三角健康一体化工作中对安徽的资源共享和协作带动作用——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安徽,优质医疗专家流动到安徽。典型报道如:《长三角(上海)医学专家助力“健康安徽”建设,沪皖展开合作》(9月18日)、《22家安徽医院“牵手”上海医疗机构》(9月19日)、《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8月29日)、《安徽积极推进皖沪苏浙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9月29日)等。

四、结语

通过对三季度长三角报道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是,以金融创新、数字产业为主要内核的经济发展,是当前媒体对长三角发展最大的关注点,同时在三省一市的自我建构中常有提及。这意味着,一方面,金融创新和数字产业可能成为未来长三角区域最大的特色产业;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三省一市在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的雷同可能削弱一体化应有的协同效应。

其二是,交通基建仍然是决定长三角区域能否迅速发展的基础性的因素。交通基建的意义一方面表现在传统的“修路连通”层面;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围绕黄金周、高铁等旅游、人口流动等层面的交通也被不少报道提及,这意味着,以“人的流动”为核心的交通基建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三是,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当之无愧的龙头城市。相对于其他三省来说,上海目前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一方面是其在金融、国际化等方面的传统优势显著,另一方面则是上海拥有领先的城市治理经验和丰富的公共服务资源。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三省各自都积极利用自身在科技创新、数字产业方面的特色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上海对之却鲜有提及。由此,上海的“龙头地位”或存在“后劲不足”之忧。

(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舆情监测与分析中心  研究生陈钰、高文心、杨臻、王烨文、李侦、任祎寒参与了资料的细读和整理工作)

(责编:严远、韩庆)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