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时空 > 法治

法制网首页

时间:2016-05-24 09:48

来源:作者:点击:

图为年宝玉则仙女湖得到有效保护。            三江源办提供  

    开栏语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坚实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格拉丹东雪山奔腾而下,6300公里蜿蜒东去,孕育了华夏大地五千年文明,哺育了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想。

    一路东行11省市,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干流两岸,是中国经济的重镇。用好长江,保护长江,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是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曾几何时,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处理不当,使得母亲河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沿江各省市在整治长江生态环境上下了很多功夫,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生态长江,法治先行。从今日起,本报开辟“生态长江”专栏,从法治的视角,报道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法治在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向广大读者展现一幅幅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画卷。

    让我们期待,借法治之力长江的明天更加美好。

    □ 本报记者 韩萍

    每年初冬,一群群大天鹅,从遥远的北方飞来,栖息在青海湖畔,作短暂停歇。

    在冬日静谧温暖的阳光里,她们温情相依,喃喃私语;在蔚蓝的天空中,她们展翅翱翔,鼓翼欢歌……

    此时,青海湖是她们最怡然的家。

    每年初春,春风送暖,冰雪消融,美丽的青海湖畔,成群结队的大天鹅,又朝着来时的方向,逆风而舞,翩翩而归。清脆的鸣叫此起彼伏,渐行渐远……

    随着青海省实施高原生态恢复工程,适宜大天鹅栖息、生存的湿地及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来青海境内越冬的大天鹅越来越多、且时间越来越长。

    “由于生态环境好转了,现在来这里越冬的天鹅数量年年在增加,湖周边奔跑的普氏原羚也比以前多了,还有斑头雁、棕头鸥、渔鸥、鸬鹚、黑颈鹤等222种鸟类也在湖边安了家。”同行的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工作人员如是说。

    生态立省 保护优先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境内的三江源地区,不仅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作为地球生态链条中的重要环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和珍贵生物基因的重要宝库,三江源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素有“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之称。

    有人形象地说,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最大的责任担当。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青海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基于此,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省着眼大局,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遵循国务院批准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把三江源生态工程作为青海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确立保护优先理念,建立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精心组织实施《总体规划》,努力使三江源生态工程成为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示范工程。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楠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全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生态安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晓楠告诉记者,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规划》,涵盖22个子项目工程,涉及植树造林、黑土滩治理、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实施范围涉及4州16县1市的70个乡镇,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2013年批准实施的《二期规划》,范围增加到158个乡镇、1214个行政村。保护面积扩大到39.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6%。建设内容分生态保护和建设、支撑配套2大类24项工程,估算总投资160.57亿元。2015年,投资75亿元的一期规划已圆满收官。

    李晓楠说,十多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转变发展模式、呵护碧水蓝天,使三江源生态环境指数持续保持上升态势。

    三江源头 面貌改观

    记者近日驱车数百公里来到玉树藏族自治州。

    这里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也是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和受益地区。

    玉树市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局长扎西旦周是土生土长的玉树人,他告诉记者,前些年,玉树境内的一些地区由于鼠害猖獗,草原变成了黑土滩,继而恶化成大面积的沙丘。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对长年生活在玉树的人来说,最为明显的感受是,草场植被恢复,风沙天少了。

    “以前,由于草场退化、草原沙化,每到冬春季节,风沙侵扰是经常的。若是遇到大风天气,漫天的风沙席卷结古镇。现在,即使是气候最干燥的一月,也不会受到风沙的侵扰。”说这话的是家住玉树市结古镇的市民洛桑。

    站在玉树市结古镇扎曲河畔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新栽植的白杨一眼望不到边。这是玉树大地震后新建的“4·14纪念林”。除此之外,结古镇还有江源感恩林、巾帼林、青年林、党员林、国防林、爱国林、武警林等10多块纪念林地,总占地面积达460亩。

    绿色发展 制度先行

    拥有三江源,是青海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更是青海人民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2006年起,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而是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这对青海这个GDP靠后的省份来说,其意义非同凡响。

    发展的成效取决于制度的完善。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这一点。

    从青海生态领域首部法律《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青海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资产评估;到制定出台《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八个管理办法》;再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等等;无不透着绿色发展,制度先行的理念。

    为倡导绿色发展、树立绿色政绩观,青海不断完善绿色考核机制,提高考核权重占比,强化指标约束,实行重大生态问题“一票否决”,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真正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一步步将青海生态保护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可以说,在生态保护建设上,青海最大的贡献不仅是涵养了三江源功能区,以三江之水润泽华夏,更是奠定了整个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础。

    资料显示,经过十年的保护性建设,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明显改善:一是水资源总量增加。十年来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二是植被覆盖度增加。与2004年相比三江源地区各类草地的平均覆盖度增加了5.6%,产草量整体提高了30%。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6.32%提高到目前的7.2%。三是生物多样性增强。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数量得到恢复性增加,栖息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其中素有“生态精灵”之称的藏羚羊的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斑头雁数量从不到1千只增加到目前的3千多只。特别是近年来三江源核心区雪豹频现,各大水域花斑裸鲤等50种高原土著鱼类资源明显恢复。

    青海省环境保护厅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黄河干流青海段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类以上,水质整体优良。作为黄河源头和重要水源补给区,青海省每年平均输入黄河干流水量超过280亿立方米,占黄河年径流量的近一半。

    保护源头 任重道远

    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将三江源的发展蓝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省委、省政府又将生态保护列在首位。再度表明了青海要继续坚持生态优先不动摇的信念。

    在今年1月召开的青海“两会”上,省长郝鹏在阐述青海“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时,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放在第一位。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以“五大生态板块”(即三江源、青海湖、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五大生态区域)为重点,完善“一屏两带”(指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生态安全格局,力争到2020年实现重点生态治理区全覆盖。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绿色发展 制度先行

    拥有三江源,是青海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更是青海人民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2006年起,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而是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这对青海这个GDP靠后的省份来说,其意义非同凡响。

    发展的成效取决于制度的完善。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这一点。

    从青海生态领域首部法规《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青海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资产评估;到制定出台《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八个管理办法》;再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等等,这一切无不透着绿色发展、制度先行的理念。

    为倡导绿色发展、树立绿色政绩观,青海不断完善绿色考核机制,提高考核权重占比,强化指标约束,实行重大生态问题“一票否决”,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真正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一步步将青海生态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可以说,在生态保护建设上,青海最大的贡献不仅是涵养了三江源功能区,以三江之水润泽华夏,更是奠定了整个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础。

    资料显示,经过十年的保护性建设,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明显改善:一是水资源总量增加。十年来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二是植被覆盖度增加。与2004年相比三江源地区各类草地的平均覆盖度增加了5.6%,产草量整体提高了30%。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6.32%提高到目前的7.2%;三是生物多样性增强。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数量得到恢复性增加,栖息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其中素有“生态精灵”之称的藏羚羊的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两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斑头雁数量从不到1千只增加到目前的3千多只。特别是近年来三江源核心区雪豹频现,各大水域花斑裸鲤等50种高原土著鱼类资源明显恢复。

    青海省环境保护厅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黄河干流青海段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以上,水质整体优良。作为黄河源头和重要水源补给区,青海省每年平均输入黄河干流水量超过280亿立方米,占黄河年径流量的近一半。

    保护源头 任重道远

    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将三江源的发展蓝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省委、省政府又将生态保护列在首位。再度表明了青海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不动摇的信念。

    在今年1月召开的青海“两会”上,省长郝鹏在阐述青海“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时,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放在第一位。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以“五大生态板块”(即三江源、青海湖、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五大生态区域)为重点,完善“一屏两带”(指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生态安全格局,力争到2020年实现重点生态治理区全覆盖。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